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成說的意思、成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成說的解釋

(1).定約;成議。《詩·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説。” 朱熹 集傳:“成説,謂成其約誓之言。”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 宏烈 説 承印 ,已有成説,泊舟江口,以待會兵。”

(2).通行的說法;定論。《新唐書·儒學傳下·啖助傳贊》:“徒令後生穿鑿詭辨,詬前人,捨成説,而自為紛紛。” 清 朱錫 《幽夢續影》:“河道要按河實濬,拘不得成説。” 郭沫若 《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甲骨文字的研究是方興未艾的一種學問,前人的成說每每不久便被推翻。”

(3).指已完成的論著。《元史·牟應龍傳》:“於諸經皆有成説,惟《五經音考》盛行於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成說”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其來源和用法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基本釋義

  1. 定約、盟約(古義)
    源自《詩經·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此處“成說”指雙方立下的誓言或約定。部分學者提出“成說”可能通“誠悅”,表示相愛之意,但此解較罕見。

  2. 通行的說法或定論(常用義)
    指現成的、被廣泛接受的觀點或結論。例如《新唐書》提到“舍成說”即指摒棄已有的定論。現代用法如:“韓國官員千海成說,雙方已達成協議”。

  3. 已完成的論著(古義)
    如《元史》記載牟應龍“于諸經皆有成說”,意為對經典有完整著述。

二、用法辨析

三、權威參考

更多古籍用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重編國語辭典》,或現代語言學相關研究。需注意不同文獻對詞義的細微差别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成說》是指成語或格言。它由“成”和“說”兩個字組成。成語的部首是“戈”,筆畫數目為8。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用來形容一句包含豐富意義的短語或句子。《成說》在繁體中文中寫作《成說》。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篆書時期,漢字有不同的形狀。以下是一個例句:“甯缺勿濫”是一個很有道理的《成說》。 其他與《成說》有關的詞彙包括: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指的是由多個字組合在一起形成的新詞,比如《成語》。近義詞是指意思相近或類似的詞語,比如《格言》。反義詞則是指意思相反的詞語,比如《無知》。 希望這些内容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有任何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