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说的意思、成说的详细解释
成说的解释
(1).定约;成议。《诗·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説。” 朱熹 集传:“成説,谓成其约誓之言。”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宏烈 説 承印 ,已有成説,泊舟江口,以待会兵。”
(2).通行的说法;定论。《新唐书·儒学传下·啖助传赞》:“徒令后生穿凿诡辨,詬前人,捨成説,而自为纷纷。” 清 朱锡 《幽梦续影》:“河道要按河实濬,拘不得成説。” 郭沫若 《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甲骨文字的研究是方兴未艾的一种学问,前人的成说每每不久便被推翻。”
(3).指已完成的论著。《元史·牟应龙传》:“於诸经皆有成説,惟《五经音考》盛行於世。”
词语分解
- 成的解释 成 é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变为:长成。变成。
- 说的解释 说 (説) ō 用话来表达意思:说话。说明。演说。解说。 介绍:说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说媒。 言论,主张:学说。著书立说。 责备:数说。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网络扩展解释
“成说”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其来源和用法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一、基本释义
-
定约、盟约(古义)
源自《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此处“成说”指双方立下的誓言或约定。部分学者提出“成说”可能通“诚悦”,表示相爱之意,但此解较罕见。
-
通行的说法或定论(常用义)
指现成的、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或结论。例如《新唐书》提到“舍成说”即指摒弃已有的定论。现代用法如:“韩国官员千海成说,双方已达成协议”。
-
已完成的论著(古义)
如《元史》记载牟应龙“于诸经皆有成说”,意为对经典有完整著述。
二、用法辨析
- 古今差异:古义多指盟约或著作,现代更侧重“通行说法”。
- 语境提示: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如古籍中涉及《诗经》的“成说”多为盟约,学术讨论中则可能指定论。
三、权威参考
更多古籍用例可查阅《汉语大词典》《重编国语辞典》,或现代语言学相关研究。需注意不同文献对词义的细微差别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成说》是指成语或格言。它由“成”和“说”两个字组成。成语的部首是“戈”,笔画数目为8。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用来形容一句包含丰富意义的短语或句子。《成说》在繁体中文中写作《成說》。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篆书时期,汉字有不同的形状。以下是一个例句:“宁缺勿滥”是一个很有道理的《成说》。
其他与《成说》有关的词汇包括: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组词指的是由多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新词,比如《成语》。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或类似的词语,比如《格言》。反义词则是指意思相反的词语,比如《无知》。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