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樂。《逸周書·籴匡》:“大荒,有禱無祭,國不稱樂。”
“稱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舉樂”,即舉行或演奏音樂舞蹈等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稱樂”讀作chēng lè,意為“舉樂”,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指在特定場合(如祭祀、慶典)演奏音樂或進行樂舞儀式。例如《逸周書·籴匡》記載:“大荒,有禱無祭,國不稱樂”,指國家遭遇大災荒時,僅祈禱而不祭祀,且不舉行樂舞活動。
語境與用法
現代延伸與注意點
該詞核心含義為古代儀式中的“舉樂”,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需結合文獻原意理解。
稱樂(chēng l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贊美、稱贊,形容對人或事物感到欣喜和滿意的狀态。
稱樂的部首是王字底,由王和樂兩個部分組成。總共有9畫。
稱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論語·雍也》中就有一句話“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稱(樂)何以也”,意為“有些人可以稱贊,但沒有仁德”。由此可見,稱樂最早是用來形容對人的評價和贊美。
稱樂的繁體字為稱樂。
在古代,稱樂的寫法略有不同。舊時稱可以寫作“謄”,意為抄襲、模仿,而樂可以寫作“樂”,意為歡樂、快樂。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的稱樂。
他對學生們的進步感到非常稱樂。
她的演唱得到了觀衆們的稱樂和贊揚。
稱贊、贊美、稱頌、贊揚
贊美、贊揚、歡欣、喜悅
責備、批評、不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