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在 江蘇 六合 東南。有 瓜步山 ,山下有 瓜步鎮 。古時 瓜步山 南臨 大江 , 南北朝 時屢為軍事争奪要地。公元450年, 北魏 太武帝 攻 宋 ,率軍至此,鑿山為盤道,設氈殿,隔 江 威脅 建康 (今 南京市 )。 明 清 時設巡檢司于 瓜步鎮 。步,今寫作“埠”。 唐 白居易 《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見寄》詩:“日落 龍門 外,潮生 瓜步 前。” 宋 陸遊 《登賞心亭》詩:“黯黯 江 雲 瓜步 雨,蕭蕭木葉 石城 秋。” 清 吳偉業 《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南内方看起 桂宮 ,北兵早報臨 瓜步 。”
瓜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含義的詞彙,其核心釋義如下:
瓜步指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東南部的一座臨江山丘,因山形如瓜、下有步(水邊停船處)而得名。該地名最早見于南北朝史籍,是長江下遊的重要渡口與軍事要地。其名稱中的“步”為古漢語通假字,同“埠”,意為水岸碼頭。
據《讀史方輿紀要》載,瓜步山因“狀如瓜匏,懸垂江岸”得名(卷二十三·南直五),山體延伸至江邊形成天然渡口(“步”),故稱“瓜步”。
作為長江古渡,瓜步山扼守南北水路要沖,南北朝時期成為兵家必争之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征時曾于山上築行宮(史稱“瓜步殿”),并舉行軍事會盟。
“瓜步烽火”典故:
公元450年,北魏大軍南下至瓜步山,隔江威脅南朝宋都建康(今南京),引發“六合戒嚴,烽火照天”的著名戰事。此事件被《資治通鑒》詳載(卷一二五),後成為詩詞中象征邊境危機的意象,如陸遊“瓜步烽煙上戍樓”之句。
權威參考資料:
“瓜步”是一個具有曆史與地理意義的地名詞彙,其解釋如下:
瓜步位于今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東南,包含瓜步山及山下的瓜步鎮。古時瓜步山南臨長江(大江),地理位置險要,是南北朝時期的軍事要沖。
“步”通“埠”,指水邊停船處。據傳因吳人曾在江畔賣瓜而得名,另一說因地勢如瓜蔓延伸至江邊,故稱“瓜步”。
瓜步在古詩詞中常作為意象出現,例如:
現代“瓜步鎮”已發展為普通村鎮,但其曆史與自然景觀仍吸引部分文化愛好者探訪。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古籍《資治通鑒》或地方志中相關記載。
備盡布薩憯痛打模糊膽決德元地符頂門立戶鬥樓惇敏煩惋風庭紛遝負險割雞焉用牛刀公玉構意國正還世行列式耗少豪奢鴻駕花磚胡髥迦楠講讀景鐘蹻健沮毀句攔君子蘭狂瞽之言樂道安命禮數榴紅離弦走闆離顔鹿皮夾昵歡尼厖古撇漾拼花地闆契家窮昊桑白皮哨棒身先士卒説到家飼喂孫郵跳高鐵镖透骨草托政五加皮五馬浮江小陽下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