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之大学。《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 郑玄 注:“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2).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武帝谥议》:“国训成均之学,家沾抚辜之仁。”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齿於成均,所以明其长幼;通於博望,所以昭其宾客。” 明 何景明 《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阳》诗:“忆在成均共携手, 泉山 门下相知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莫葆斋》:“ 莫葆斋 晋 , 浙江 仁和 人。少入成均, 法时帆 先生最为赏识,每考必列前茅。”
成均是中国古代对最高教育机构的雅称,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成均”最早指西周时期的大学,为贵族子弟习礼乐、育贤才之所。《周礼·春官》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 郑玄注:“成均,五帝之学。”表明其名可追溯至更早的五帝时代,核心职能为礼乐教化。
成均与“上庠”“辟雍”并列为周代官学,由大司乐执掌,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化国子(贵族子弟),培养治国之才。《礼记·文王世子》云:“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反映其礼仪教育功能。
唐代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新唐书·百官志》),后世亦以“成均”代指国子监或中央官学,如清代学者阮元称“成均课士之法”。
朝鲜李氏王朝1398年仿中国制度设立“成均馆”(今韩国成均馆大学前身),沿用“成均”之名并延续儒学教育传统,印证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对东亚文化的深远影响。
权威参考来源
“成均”是中国古代对最高学府的称谓,其含义和历史演变如下:
“成均”最初指五帝时期(尧舜时代)的大学,是早期官办教育机构的代表,主要负责礼仪、祭祀等文化传承。后来泛化为官设最高学府的通称,尤其在周代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
作为中国最早的学校形态之一,“成均”体现了上古时期“礼乐教化”的核心教育理念,对后世官学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可通过《周礼》《礼记》等文献进一步考证。
拜亲宝铉包竹八识田本数簸扬参照系陈桥兵变摛笔传摹慈衷词宗端委放学废灭飞鹰走马凤膺纷藴干儿洸洋关送归告合成词介马己方锦缠九阊空壳苦船狼师牢姐老鼠过街炼焦临困六极鸾绦慢葬没气力盟国盼盼陪游轻视欺上罔下瞿卢折娜戎旅烧破眼少欠设泭射捍涉水靴师道诗法士服推敚谓呼无根无蒂午讲小节目小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