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險惡的激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山下衆流泉導,湍石激波,浮險四注。”
(2).輕浮陰險。《新唐書·杜兼傳》:“﹝ 杜兼 ﹞性浮險,尚豪侈。”
(3).浮淺偏狹。
“浮險”是一個多義項的中文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險惡的激流
指水流湍急、地勢險峻的河段,常見于地理描述。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漸江水》記載:“山下衆流泉導,湍石激波,浮險四注。”
輕浮陰險
形容人的性格特征,指言行輕佻且心機深沉。如《新唐書·杜兼傳》提到杜兼“性浮險,尚豪侈”,即強調其品性浮躁且工于心計。
浮淺偏狹
多用于批評思想或見解淺薄、狹隘。例如形容學術觀點不夠深入或思維片面。
補充說明
浮險(fú xiǎ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浮”指的是在水面上漂浮、不沉沒;“險”表示危險、風險。合在一起,浮險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懸念、不确定的困境或境地”。
段落2: 部首和筆畫浮的部首是“水”(shuǐ),共有10個筆畫;險的部首是“阜”(fù),共有8個筆畫。
段落3: 來源浮險這個詞的來源尚不明确。根據一些研究者的觀點,它可能起源于古代航海時代,指的是駕駛船隻時遇到的懸而未決的風險或困境。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一種比喻,用來形容各種生活中不确定或具有風險的局面。
段落4: 繁體浮險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浮險”,隨着簡化字的推廣,這個詞逐漸使用簡化字“險”。
段落5: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浮的漢字拆分為“土”和“弗”,險的漢字拆分為“兒”和“阝”,也可以寫作“孚”和“阝”。
段落6: 例句1. 他決定冒着浮險的海洋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2. 在創業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面對着浮險和挑戰。
段落7: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浮出水面、浮力、浮遊
近義詞:風險、危險、困境、難題
反義詞:安全、穩定、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