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犂為田,松柏摧為薪。”後遂用“松薪”比喻事物曆久必變。 唐 杜牧 《題桐葉》詩:“一丸五色成虛語,石爛松薪更莫疑。”
(2).松柴。 元 黃庚 《偶書》詩:“松薪拾去朝炊黍,漁火分來夜讀書。”
“松薪”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比喻事物曆久必變
源自《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中的“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原指古墓被開墾為田地,松柏被砍作柴火,後引申為事物隨時間推移必然發生變遷的規律。唐代杜牧在《題桐葉》中曾用“石爛松薪更莫疑”強化這一哲理。
字面本義:松柴
指松木制成的柴火,如元代黃庚《偶書》中“松薪拾去朝炊黍”即描述用松柴煮飯的生活場景。
“松薪”一詞兼具具象與抽象的雙重内涵,既指向具體的松木燃料,又承載着深刻的哲學思考,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和文化深度。
松薪(sōng xīn)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削減工資或減少薪資的意思。在企業或機構發生經濟困難或減少開支時,常常采取松薪政策。
松薪的部首是木(mù)。松薪兩個字分别有7和16個筆畫。
松薪一詞最早來源于《左傳》中的一句話:“曙與松薪焉。”該句話中的松薪指的是削減工資,後來引申為減少薪資的意思。
繁體字“鬆薪”也表示松薪,意思相同。
在古代使用繁體字的時候,“鬆薪”通常用來表示松薪。
1. 由于公司業績不佳,他們被迫接受了松薪政策。
2. 政府為降低財政赤字,宣布實施松薪措施。
松薪沒有常見的組詞。
減薪、削薪
漲薪、加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