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旨的意思、敕旨的詳細解釋
敕旨的解釋
帝王的诏旨。 南朝 梁 蕭統 《謝敕赉制旨大涅槃經講疏啟》:“後閣應敕, 木佛子 奉宣敕旨。”《新唐書·百官志二》:“五日敕旨,百官奏請施行則用之。”《南海觀音全傳》第十四回:“吾奉 閻君 敕旨,迎接公主遊一十八重地獄。”《南海觀音全傳》第十五回:“吾非虎地,乃 香山 土地,奉上帝敕旨,化身迎接。”
詞語分解
- 敕的解釋 敕 ì 帝王的诏書、命令:敕命。敕書。敕封。奉敕。宣敕。 告誡:申敕。戒敕。 古同“饬”,整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旨的解釋 旨 ǐ 意義,目的:意旨。要旨。主旨。言近旨遠。 封建時代稱帝王的命令:旨令。奉旨。 美味:旨酒。甘旨。旨蓄(貯藏的美好食品)。 筆畫數:; 部首:日;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敕旨是中國古代君主或上級機構發布的正式命令或指示,具有法律效力和強制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敕旨由“敕”和“旨”組成,“敕”指帝王诏令,“旨”為帝王意旨,合稱指皇帝對百官奏請政務的批複文件。自唐代起成為官方文書名稱,沿用至清代。
二、用途與功能
- 政務處理:主要用于批複官員奏請的日常事務,如政策決策、人事任命等;
- 法律效力:作為權威性文書,要求下級必須執行,常見于地方政事管理;
- 特殊場景:如《西遊記》中玄奘提及“承天子敕旨取經”,體現其正式性。
三、曆史演變
唐代将敕旨列為七種王言文書之一,規定“百官奏請施行則用之”。宋代以後逐漸簡稱為“旨”,例如“接旨”中的表述。
四、與聖旨的區别
敕旨側重政務批複,而聖旨更廣泛用于封賞、任免等皇權宣告。例如敕旨可能涉及地方稅收調整,聖旨則用于冊封官員或賞賜財物。
五、典型實例
- 清代總督姚啟聖曾以敕旨形式奏請赦免降将;
- 神話故事中,閻君敕旨、土地神奉旨等情節均體現其權威性。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案例或文書格式,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等典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敕旨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皇帝或者上級政府機構發布的命令或指示。它可以用來規定一項法規、政策或政令等等。下面是關于敕旨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敕旨的拆分部首是攵(shū),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
來源:敕旨這個詞源于古代的官方文書,在中國古代朝廷中用于傳達皇帝的旨意和命令。
繁體:敕旨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勅令。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敕旨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中,“敕”字的上部是一個表示手的部首,“旨”字的上下結構表示此字的本義是一種旗幟。
例句:皇帝發布了一道敕旨,宣布取消了某項稅收。
組詞:宣敕、敕使、奏敕、敕撰、褒敕。
近義詞:令、命令、號令、谕旨。
反義詞:隱、廢止、廢、撤銷。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