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敕旨的意思、敕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敕旨的解釋

帝王的诏旨。 南朝 梁 蕭統 《謝敕赉制旨大涅槃經講疏啟》:“後閣應敕, 木佛子 奉宣敕旨。”《新唐書·百官志二》:“五日敕旨,百官奏請施行則用之。”《南海觀音全傳》第十四回:“吾奉 閻君 敕旨,迎接公主遊一十八重地獄。”《南海觀音全傳》第十五回:“吾非虎地,乃 香山 土地,奉上帝敕旨,化身迎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敕旨是中國古代君主诏令文書的一種特殊形式,專指皇帝針對具體事務下達的正式指令。該詞由"敕"與"旨"二字構成:"敕"原指誡勉、告誡,後演變為帝王诏書的專稱;"旨"特指帝王意旨。二者結合後形成固定行政文書類别,具有法律效力。

在文書制度層面,敕旨始見于唐代政務體系。《唐六典》記載:"凡王言之制有七",其中第五類即為敕旨,主要用于臣下奏請後皇帝批答的政務決策。其格式特征包含"敕旨"起首語、具體事務處置意見及"主者施行"等程式化用語,現存敦煌文獻中可見實物例證。

敕旨與其它诏令文書存在制度性區别:相較于面向全國的"制書"、重大決策的"敕書",敕旨更側重具體政務的批複。如《宋史·職官志》所述,敕旨多用于"百司承旨而為程式,奏事請施行者",具有行政批複文書性質。明代《翰林記》記載,敕旨需經内閣票拟、皇帝朱批等嚴格程式,體現其法定效力層級。

從文書學視角分析,敕旨包含三個核心要素:以皇帝名義籤發、針對具體行政事務、具備強制執行力。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特别指出,敕旨的籤發标志着政務決策從咨詢階段轉入執行階段,是古代行政流程的重要節點。

網絡擴展解釋

敕旨是中國古代君主或上級機構發布的正式命令或指示,具有法律效力和強制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敕旨由“敕”和“旨”組成,“敕”指帝王诏令,“旨”為帝王意旨,合稱指皇帝對百官奏請政務的批複文件。自唐代起成為官方文書名稱,沿用至清代。

二、用途與功能

  1. 政務處理:主要用于批複官員奏請的日常事務,如政策決策、人事任命等;
  2. 法律效力:作為權威性文書,要求下級必須執行,常見于地方政事管理;
  3. 特殊場景:如《西遊記》中玄奘提及“承天子敕旨取經”,體現其正式性。

三、曆史演變 唐代将敕旨列為七種王言文書之一,規定“百官奏請施行則用之”。宋代以後逐漸簡稱為“旨”,例如“接旨”中的表述。

四、與聖旨的區别 敕旨側重政務批複,而聖旨更廣泛用于封賞、任免等皇權宣告。例如敕旨可能涉及地方稅收調整,聖旨則用于冊封官員或賞賜財物。

五、典型實例

  1. 清代總督姚啟聖曾以敕旨形式奏請赦免降将;
  2. 神話故事中,閻君敕旨、土地神奉旨等情節均體現其權威性。

如需查看更多曆史案例或文書格式,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等典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帽鼇擲鲸呿百金襃成爆杖編配步走操舍稱制持筆赤誠吹散蠢相春宵宮此伏彼起蹿躂都倉短話二扯子鵩吊輔角概論搆虐刮湔觀民鶴露黃醬黃雀風話說講稿尖頭湔洗雞師軍衛舉止自若空質夔臯岚氣林甸栗芋隆火懵董滅抑明光蜜香紙謀野乃昔騎驢倒堕青圻親飨乞恕秋影三秦受事讨悖天澤網約車韋褲勿齒小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