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持筆的意思、持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持筆的解釋

執筆,執筆為文。 漢 王充 《論衡·量知》:“荷斤斧、把築鍤,與彼握刀持筆何以殊?”《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植 益内不安”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曹丕 《典略》:“又嘗親見執事握牘持筆,有所造作。”《新唐書·陸贽傳》:“使臣持筆無所忌,庶叛者革心。”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俄見真人若持筆判斷者,度必邪魅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持筆”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í bǐ,其核心含義為“執筆,執筆為文”,即手持筆進行書寫或創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執筆動作
    指手持筆的姿勢或動作,常見于寫字、繪畫等場景。例如:

    “他右手持筆,左手夾煙,在春光中筆耕不止”。

  2. 引申為寫作或創作
    強調通過執筆進行文學創作或記錄,如撰寫文章、起草文書等。例如:

    《新唐書》中提到“使臣持筆亡所忌,庶叛者革心”,體現執筆為文的權威性。


二、文獻溯源


三、相關辨析


四、總結

“持筆”既是一個具體的動作描述,也承載着文化創作的内涵。其用法在古籍與現代語境中一脈相承,體現了漢字文化的延續性。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論衡》《新唐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持筆

持筆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手”和“筆”兩個部分組成。它的筆畫數總共有12畫。在漢字中,“手”部分是“扌”或者“⺘”,表示手的意思;而“筆”部分則是“⺮”和“⺮”的組合,表示書寫工具。

來源與繁體

持筆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寫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金文。在繁體字中,“持”字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都是由“扌”和“恣”兩部分組成。繁體字的書寫形式在中國台灣和香港等地仍然廣泛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是經過演變和發展的。持字在古代寫法中通常由“寺”和“斤”兩個部分組成,寺表示地點,斤表示斧子。這種寫法主要在古代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現。

例句

1. 他站在講台上,緊握着一支黑色的持筆。

2. 她用紅色的持筆書寫着美麗的詩歌。

3. 學習寫作的第一步就是學會如何正确地握持筆。

組詞

1. 筆杆:指筆尖所插入的杆狀部分。

2. 筆迹:指用筆寫下的痕迹。

3. 筆鋒:指筆尖的尖銳部分。

近義詞

寫字、把筆、舉筆

反義詞

放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