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簿責的意思、簿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簿責的解釋

依據文書所列罪狀逐一責問。《漢書·張湯傳》:“上以 湯 懷詐面欺,使使八輩簿責 湯 。” 顔師古 注:“以文簿次第一一責之。”《隋書·元孝矩傳》:“使者簿責 褒 曰:‘何故利金而捨盜也?’”《資治通鑒·漢哀帝建平元年》:“尚書簿責 由 擅去狀, 由 恐,因誣言 中山太後 祝詛上及 傅太後 。” 王闿運 《黃淳熙傳》:“ 淳熙 既屢以伉直見疾,因此發憤稱疾不出,藩司遂簿責稽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簿責是古代漢語中的司法術語,指通過書面記錄或文書形式對案件進行審查、追責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定義與核心含義

    簿責的“簿”指官方文書或記錄冊,“責”為問責、查究,合指依據文書證據對涉事者展開正式調查。這一行為常見于中國古代司法流程,強調以書面材料作為追責依據,如《漢書·賈誼傳》中“悉召簿責”,即通過文書核對罪行。

  2. 詞源與結構分析

    該詞為動賓結構複合詞,“簿”為名詞作狀語,表示“以簿冊(為依據)”,“責”為動詞,體現司法程式中的問責性質。《古代漢語詞典》指出,此類用法的複合詞在漢代法律文獻中尤為典型。

  3. 曆史語境與使用場景

    簿責多用于官吏犯罪或重大案件的審理。例如《後漢書·鐘離意傳》記載,官員需将案件細節“簿責具對”,即通過文書記錄逐條質詢當事人,确保審理過程的規範性。

  4. 近義與相關詞彙

    與“簿責”相關的司法詞彙包括“案驗”(查證事實)、“劾奏”(彈劾上奏)等,均體現古代司法體系中對證據和程式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

“簿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圍繞“依據文書進行責問”展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使用場景

  1. 古代司法:官員根據案件卷宗對嫌疑人逐條審問,如《漢書·張湯傳》記載漢成帝派人“八輩簿責湯”。
  2. 行政問責:上級對下級履職情況進行書面核查,如《隋書》中使者通過文書诘問元孝矩。
  3. 引申用法:現代可比喻嚴格按規章制度追責。

三、曆史典故

四、易混淆概念

需注意與“薄責”(輕微責備)區分,兩者雖音近但“簿責”強調文書依據。部分文獻可能因通假混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變除愊實不糁察允乘火打劫偢問串車大名的竅萼緑君耳聞目睹法界觀幹脆箇兒錢梗澁公牛孩虎鶴料符後進領袖篁筱胡豆假力于人毽兒鹼氣奸狀進鬥阄定爵裡劇州刊登拉幫結夥兩司列趄林海鄰區柳灣落不是履霜知冰蠻橫無理男歡女愛盤鈴傀儡偏衣貧隘牆上泥皮強識博聞驅合屈子日種融浃升授稅源素殼态勢貪婪無厭桃湯通替鮮楚纖豔曉習西華葛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