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change of toasts friendly intercourse] 賓主互相敬酒(酬:向客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泛指交際應酬
是故可與酬酢。——《易·系辭》
不尚酬酢周旋
亦作“酧酢”。亦作“醻酢”。1.主客相互敬酒,主敬客稱酬,客還敬稱酢。《淮南子·主術訓》:“觴酌俎豆酬酢之禮,所以效善也。”《新唐書·卓行傳·陽城》:“彊飲客,客辭,即自引滿,客不得已,與酬酢,或醉仆席上。” 元 王實甫 《麗春堂》第二折:“怎當他酬酢處兩三巡,揭席時五六盃,醉的我将宮錦淋漓。”
(2).應對;應付。《易·繫辭上》:“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韓康伯 注:“可以應對萬物之求,助成神化之功也。酬酢,猶應對也。” 宋 蘇轼 《<德威堂銘>叙》:“其綜理庶務,酬酢事物,雖精練少年有不如。” 清 譚嗣同 《仁學》四四:“苟民智大開,方将經天緯地,酬酢萬物之不暇,豈暇事此繁縟之衣冠?”
(3).應酬交往。《宋書·索虜傳》:“至此非唯欲為功名,實是貪結姻援,若能酬酢,自今不復相犯秋毫。” 唐 孫揆 《靈應傳》:“餘不暇他辭,唯稱不敢,酬酢之際,已見聘币羅於堦下。” 茅盾 《官艙裡》:“然而既經外交式地開始了酬酢,那麼交際的客套,也不會馬上就止。”
(4).斟酌;考慮。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四:“ 蓋公 於束縑内選擇邊幅,舒卷揲之,第其厚薄,酬酢可否。”
(5).詩文唱和。 唐 韓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會聯句》:“道舊生感激,當歌發酬酢。”《遼史·文學傳上·蕭韓家奴》:“遇勝日,帝與飲酒賦詩,以相醻酢,君臣相得無比。”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崔國輔》:“有酧酢之歌詩,并集傳焉。”
酬酢是漢語中表示人際交往活動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及使用特征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16)定義為"賓主互相敬酒,泛指交際應酬",這一解釋揭示其社交禮儀本質。典型用例如《周易·系辭》載"是故可與酬酢",展現古代禮儀場景。
詞源考據 該詞由"酬"(勸酒)與"酢"(回敬)兩個會意字構成,形成互動性語義結構。《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清代)記載:"酬,主人進客也;酢,客酌主人也",印證其雙向交流特性。
語用演變 現代漢語中詞義已擴展至各類社交活動,《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補充說明其可指"各種禮節性往來",如學術酬酢、商務酬酢等非飲酒場景。
相關詞語 在構詞體系中,"應酬"為其近義詞,但語義側重不同。據《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辨析,"酬酢"更強調禮儀規範,"應酬"側重交際行為本身。
“酬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析:
現代多用于形容人際交往中的禮節性互動,近義詞包括“應酬”“社交”等。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例如:“忙于酬酢”形容頻繁參與社交活動。
“酬酢萬變”一詞(出自王守仁《傳習錄》)進一步引申為應酬中的靈活應變,體現從容應對複雜社交場景的智慧。
安分守理百尹逼淩閟載常平錢吃四方飯次及大辯待閑倒痗的款點頭之交阽危東兔西烏短券風格鳳儀服猛概要革抉罟船佹侘含利虎穴龍潭艱難險阻借口戒約瘠瘦科決枯泉連頭搭腦忙忙螟蠧南越掊冒迫小鋪尺乾巴利脆奇花名卉傾頹氣喪拳鬭勸慕山坡神谷蛇影杯弓時若太山君淘索特創停表替人通接退翁退謝碗盞武職俠拜遐朗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