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除枷鎖的刑徒。 唐 李商隱 《哭虔州楊侍郎虞卿》詩:“如何大丞相,翻作弛刑徒。”《資治通鑒·漢光武建武二十六年》“今中郎将弛刑五十人” 元 胡三省 注:“弛刑者,弛刑徒也。《説文》‘弓解曰弛’,此謂解其罪而輸作者。”
“弛刑徒”是中國古代法律術語,指被解除枷鎖等刑具但仍需服勞役或兵役的刑徒。其核心含義及背景如下:
“弛”意為解除、減輕,“刑徒”指因犯罪服刑的犯人。弛刑徒即解除枷鎖等刑具的犯人,但仍需承擔勞役或兵役義務。例如漢代文獻記載:“弛刑者,弛刑徒也……解其罪而輸作者”(《資治通鑒》注)。
唐代李商隱詩雲:“如何大丞相,翻作弛刑徒”,側面反映弛刑徒的社會認知;《漢書》記載漢宣帝發弛刑徒平叛,體現其軍事用途。
類别 | 普通刑徒 | 弛刑徒 |
---|---|---|
刑具 | 戴枷鎖、赭衣 | 解除刑具 |
行動自由 | 嚴格監管 | 相對自由,可散役 |
職責 | 固定勞役 | 勞役或兵役 |
社會地位 | 底層 | 略高,常見于特殊征發 |
弛刑徒是古代統治者平衡刑罰與勞動力需求的特殊制度,既體現法律寬宥,也反映對人力資源的靈活運用。更多細節可參考《漢書》《資治通鑒》等史料。
《弛刑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解除或取消徒刑。在中國古代,徒刑是一種典型的刑罰,指的是犯罪者被迫進行苦役或勞動。而弛刑徒則表示将犯罪者從徒刑中釋放出來。
《弛刑徒》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
• 弛 (chí):部首手,總筆畫6。
• 刑 (xíng):部首刀,總筆畫6。
• 徒 (tú):部首彳,總筆畫8。
《弛刑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刑法制度。在古代社會,對于犯罪者的處罰以徒刑為主要形式之一。而弛刑徒則代表了對犯罪者的寬恕和釋放。
《弛刑徒》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弛刑徒」。
在古代,「弛刑徒」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 法院宣布弛刑徒,讓他重新融入社會。
• 政府提出了弛刑徒的政策,希望能夠減少犯罪的再次發生。
• 弛解:解除
• 刑法:法律對犯罪行為的懲罰規定
• 徒刑:古代的一種刑罰,強制犯罪者進行苦役或勞動
• 減刑:對原刑進行減輕或縮短
• 赦免:豁免犯罪者的懲罰
• 徒刑:違法者被強制執行的刑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