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貝胄的意思、貝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貝胄的解釋

(1).用文貝裝飾的頭盔。《詩·魯頌·閟宮》:“公徒三萬,貝胄朱綅,烝徒增增。” 毛 傳:“貝胄,貝飾也。”《文選·左思<吳都賦>》:“貝胄象弭,織文鳥章。” 劉逵 注:“胄,兜鍪,以貝飾之。” 宋 周去非 《嶺外代答·器用·蠻甲胄》:“諸蠻唯 大理 ,甲胄以象皮為之,黑漆堅厚,復閒以朱縷,如中州之犀毘器皿,又以小白貝綴其縫,此豈《詩》所謂‘貝胄朱綅’者耶!” 元 姚燧 《徽州路總管府達噜噶兼管内勸農事虎公神道碑》:“先皇賚之騕褭以乘,雕弓貝胄,華衣晝映。”

(2).借指戴頭盔的兵士。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魚甲煙聚,貝胄星羅。” 唐 皮日休 《魯望讀<襄陽耆舊傳>見贈五百言次韻》:“ 檀溪 試戈船, 峴嶺 屯貝胄。” 明 許三階 《節俠記·圍獵》:“流星劍指空,蜿虹旗捲風,星羅貝胄真雄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貝胄”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貝胄”原指用貝殼(文貝)裝飾的頭盔,是古代士兵的防護裝備。後衍生出兩種含義:

  1. 字面意義:貝類裝飾的頭盔,常見于古代軍事文獻;
  2. 引申意義:借代戴盔甲的士兵,或比喻富貴顯赫之人。

二、詳細解釋

  1. 詞源考據

    • 本義出自《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貝胄朱綅”,描述魯國軍隊佩戴貝飾頭盔的盛況。
    • 唐代皮日休詩句“峴嶺屯貝胄”進一步印證其代指士兵的用法。
  2. 文化意象
    在文學中,“貝胄”常與“星羅”“煙聚”等詞搭配,渲染軍隊陣列的恢宏氣勢,如南朝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貝胄星羅”。


三、權威注釋


四、現代用法

現代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如形容古代戰争場面,或借喻身份顯赫者(較少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文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漢典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貝胄》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貝胄」(bèi zhòu)在漢語中表示青銅器的一種類型,古代用于盛放食物或儀式用途。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貝」為上部首,有四畫。 「胄」為下部首,有七畫。 來源: 「貝胄」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國殷商時期的 bronzeware(青銅器)。它們不僅代表了當時社會的文化水平和藝術技術,還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審美和生活方式。 繁體: 「貝冑」是「貝胄」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貝胄」通常是結合在一起書寫的,如下所示: 例句: 1. 古代貴族使用「貝胄」作為盛放珍奇美食的容器。 2. 這個青銅「貝胄」是一件罕見的藝術品。 組詞: 「貝胄」沒有太多的常用組詞。 近義詞: 「貝胄」沒有嚴格的近義詞,但可以用「寶鑒」來表示相似的含義。 反義詞: 「貝胄」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其表示一種特定類型的青銅器,可以與其他類型的青銅器相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