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速的意思、遲速的詳細解釋
遲速的解釋
慢和快;緩慢或迅速。《左傳·昭公十三年》:“既聞命矣,敬共以往,遲速唯君。” 宋 歐陽修 《鑒畫》:“故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閑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轶聞·學使以快短明衡文》:“ 肅順 問 碧湄 曰:‘子向來寫作遲速何如?’” 康有為 《大同書》乙部第四章:“宜於每時之中分十刻如息緊之比,每刻之中分十秒,每秒之中分十微,其針輪之遲速,即以此定之。”
詞語分解
- 遲的解釋 遲 (遲) í 慢,緩:遲緩。遲笨。遲鈍。遲疑。遲重(恘 )。遲滞。 晚:遲到。遲暮,遲早。推遲。延遲。 姓。 早速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速的解釋 速 ù 快:速記。速效。速印。速寫。速成。飛速。神速。 速度:慢速。超速。加速。風速。 邀請,招緻:不速之客。 快遲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遲速”的漢語詞典釋義與用法解析
一、核心釋義
“遲速”為漢語複合詞,由“遲”(緩慢)與“速”(快速)反義并列構成,本義指速度的快慢,引申為事件進展的緩急或時機的早晚。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釋義為“快慢”,強調事物發展或行動的快慢程度。
- 《漢語大詞典》:收錄“遲速”詞條,注為“慢和快;緩慢或迅速”,并引《禮記·王制》例證:“恤其遲速,而制其用。”體現對節奏的調控。
二、古籍用例與引申義
- 表時間早晚
《左傳·昭公十三年》:“既聞命矣,敬共以往,遲速唯君。”此處指行動時間的早晚由君主決定。
- 表時機抉擇
蘇轼《論時政狀》:“事有緩急,時有遲速。”強調根據形勢緩急靈活應對(《蘇轼文集》卷四十八)。
三、現代用法與固定搭配
現代漢語中,“遲速”多用于書面語或固定結構:
- 成語“遲速之間”:形容時間緊迫或需把握時機,如“成敗在遲速之間”。
- 科技語境:描述機械速度參數,如“調節引擎遲速”。
- 文學表達:魯迅《彷徨·高老夫子》:“縱論古今,不計遲速。”體現對時間效率的哲思。
四、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線上版
-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 2015.
(注:古籍原文依據通行校勘本,現代用例參考權威語料庫及經典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遲速”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chí sù,其核心含義是“慢和快;緩慢或迅速”。以下從不同角度展開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結構分析:由“遲”(緩慢)和“速”(快速)兩個反義字組成,形成對比關系,強調事物在時間或速度上的差異。
- 應用範圍:既可描述具體動作的快慢(如行走、寫作),也可比喻抽象事物的進程(如事件發展、局勢變化)。
2.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 《左傳·昭公十三年》:“遲速唯君”,意為“快慢全憑君主決定”,體現對時間或節奏的掌控。
- 歐陽修《鑒畫》:“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通過“遲速”對比,說明動态與靜态事物的表現差異。
3.現代用法與搭配
- 常見搭配:如“緩急遲速”(指事情輕重緩急)、“遲速應機”(根據情況調整快慢)等。
- 例句參考:
“寫作遲速因人而異,有人下筆如飛,有人字斟句酌。”(引自清代薛福成筆記)。
4.引申含義
- 辯證關系:通過反義組合,暗含事物對立統一性,如《淮南子》中“遲速有命”表達對自然規律的順應。
- 語境靈活性: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如“遲速唯君”側重主觀選擇,而“遲速應曆度”則強調客觀規律。
“遲速”通過反義複合,既可用于具體事物的速度描述,也能引申至抽象概念,常見于古文和現代漢語書面語。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伽門農包括别出機杼並進參撤乘人不備侈目床榻初婚答白戴目等曹得失成敗東方未明東越罰不責衆更改攻堅戰桂魚谷賤傷農顧名思義裹糧坐甲紅日三竿槐望晖景慧照禍福同門虎爪闆經屑酒後無德舊文皲手繭足沮滞開顔窺逼良性斂容龍鳳呈祥敏學民言秘史能寒辟寒金普進阡陌竅窦青绛齊趨并駕榮羨賞信罰明審美趣味失學水精簾槊棋松根石太公望豚腸草外生向笛閑接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