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oundary of a field]∶田界
田連阡陌
(2) [crisscross footpaths between fie-lds]∶田間小路
阡陌交通。——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3) [field;open country]∶田野,壟畝
援旗誓衆,奮于阡陌之上。——晉· 陸機《豪士賦》序
(4) [way]∶比喻途徑、門路
(5) 草野民間 [folk;among the people]
倔起阡陌之中。——漢· 賈誼《過秦論上》
(1).田界。《史記·秦本紀》:“﹝ 商鞅 ﹞為田開阡陌。” 司馬貞 索隱引《風俗通》:“南北曰阡,東西曰陌。 河 東以東西為阡,南北為陌。”《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如今大戶田連阡陌,小民無立錐之地。” 徐遲 《狂歡之夜》:“山的那一面又是千頃萬頃的黃金的熟稻田。山峰成了大地田園中的阡陌。”
(2).泛指田間小路。 漢 荀悅 《漢紀·哀帝紀下》:“又聚會祀 西王母 ,設祭於街巷阡陌,博奕歌舞。” 晉 陶潛 《桃花源記》:“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清 唐孫華 《春日病中雜詠》之五:“卻羨田間多野老,往來阡陌杖藜輕。” 茅盾 《水藻行》一:“河流彎彎地向西去,像一條黑蟒,爬過阡陌縱橫的稻田和不規則形的桑園。”
(3).田野,壟畝。 漢 賈誼 《過秦論上》:“﹝ 陳涉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數百之衆,轉而攻 秦 。”一說,“阡陌”當從《史記》作“什伯”,指行伍。見 清 俞樾 《諸子平議·賈子一》。 晉 陸機 《豪士賦》序:“援旗誓衆,奮於阡陌之上。”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四》:“儒者舍其耒耟,荒其阡陌,而皇皇持梃荷戈。” 夏衍 《秋瑾傳》序幕:“蔚藍的天,遠遠的阡陌,墳堆,路旁和墳邊的樟柏雜樹,太陽直射着。”
(4).喻途徑,門路。 晉 王羲之 《荀葛帖》:“大期賢達興廢之道,不審謂粗得阡陌不?”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故世號士大夫風操,而家門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 盧文弨 補注:“阡陌,猶言途徑。” 唐 顔師古 《<漢書>叙例》:“今則尋文究例,普更刊整,澄蕩愆違,審定阡陌,就其區域,更為局界。” 清 戴名世 《意園制義自序》:“故餘之文章,意度各殊,波瀾不一,不可以一定之阡陌畦徑求也。”
(5).千百。形容衆多。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椎埋穿掘之黨,阡陌成羣。” 宋 王安石 《哭王會》詩:“布衣阡陌動成羣,卓犖高才獨見君。”
“阡陌”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如下:
田間小路的統稱
“阡”與“陌”原指古代田地中縱橫交錯的小路。其中:
泛指田野
引申為田野或鄉村景象,如《桃花源記》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關于“阡陌”方向,存在兩種說法: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演變或具體文獻,可參考《史記》《桃花源記》等原文,或查閱《古代漢語詞典》。
《阡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田間的土路”或“成群的田地”,通常用來形容農村中交錯的田地和縱橫交錯的田間道路。
《阡陌》的部首是阝(阜),它是一個由土字旁加上寸字旁構成的字。阡陌的筆畫總數為19畫。
《阡陌》起源于古代漢語,形容田地間縱橫交錯的道路。它的意義延伸到現代,可以形容人流密集、繁忙的場所。
《阡陌》的繁體字為「阡」和「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這個詞的寫法稍有不同。阡字有時會寫作「千」,陌字有時會寫作「莫」。
1. 阡陌交錯的農田裡,農民們辛勤耕作。
2. 聖誕節前夜,購物中心裡人頭攢動,猶如阡陌。
阡陌古道、阡陌縱橫、阡陌交錯、阡陌人流
縱橫交錯、縱橫交布、縱橫交錯的道路
平坦道路、直路、筆直道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