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士師 ”。
“士史”一詞在古代文獻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shì shǐ
注音:ㄕˋ ㄕˇ
詞性:名詞
結構:由“士”(獨體字)和“史”(獨體字)組成。
古代官職
“士史”即“士師”,是古代執掌禁令刑獄的官名,負責司法與刑罰管理。例如《周禮·秋官·士師》記載其職責包括掌管“五禁之法”(宮禁、官禁、國禁、野禁、軍禁)。
《孟子·公孫丑下》中提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說明其具有司法裁決權。
兵衆或軍隊
在《禮記·曲禮上》中,“士師”被解釋為兵衆,如載有“前有士師,則載虎皮”,意指行軍時以虎皮象征兵威。南朝顔延之的《陽給事诔》中也用“士師”代指軍隊。
現代網絡語境中,“士史”偶見于調侃性表述,如“史上最權威的人:磚家叫獸”,但此用法與曆史含義無關,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士史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士”和“史”。
士字的部首是士,它是一個獨立的部首;士字的筆畫數是三畫。
史字的部首是口,由于它的複雜形狀,經常被當作一個獨立的部首;史字的筆畫數是五畫。
士史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有趣,它是由“士人”和“曆史”兩個詞合成的。士人指的是古代有才學而不當官的人,曆史則是關于過去事件的記錄。因此,士史可以理解為“士人的曆史”。
在繁體字中,士史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是“士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漫長的發展。在古時候,漢字的形狀與現代不完全一樣。例如,士字的古代寫法是仿照人的站姿,上半部分代表頭部,下半部分代表身體,形狀更加具象化。史字的古代寫法是由兩個兆字合成,兆字的上半部分代表史官所使用的平闆器具,下半部分代表紙張,表示史官的記錄工作。在士史中,士字和史字的古代寫法也常被使用。
士史這個詞在具體語境中的例句如下:
1. 他是一位研究士史的學者,對古代士人的生活非常了解。
2. 這本書是一部關于士史的著作,詳細記錄了士人的曆史及其影響。
士史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彙,如:
1. 士農工商(表示封建社會中的四個階層,分别是士人、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
2. 史學家(指專門研究曆史的學者)
3. 史料(指曆史文獻資料)
士史的近義詞是士族,反義詞是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