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變徵的意思、變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變徵的解釋

[one of ancient seven musical scale] 傳統音樂術語。古七聲音階(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的一個音級。以此為主調的歌曲,凄怆悲涼

高漸離擊築, 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戰國策·燕策》

詳細解釋

我國古代七聲聲階中的第四個音級。比徵低半音。《國語·周語下》“七律者何” 三國 吳 韋昭 注:“ 周 有七音,王問七音之律,意謂七律為音器,用黃鐘為宮,大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鐘為徵,南呂為羽,應鐘為變宮,蕤賓為變徵也。” 唐 元稹 《小胡笳引》:“流宮變徵漸幽咽,别鶴欲飛猿欲絶。”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四:“樂調的所以引起情感,決非單僅原于變宮變徵的有無或半音全音的間隔,尚有其他更複雜的原因的。”參見“ 七音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變徵是古代樂律學中的專用術語,指十二律之一“徵”音的音高變調形式,屬中國傳統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的變聲之一。其核心含義與音樂屬性如下:

一、音樂屬性

  1. 音階位置

    在五聲音階中,“徵”(zhǐ)為第五級音。變徵即徵音降低半音(或微分音)的變調形式,音高介于“角”與“徵”之間,屬七聲音階的第四級音(古稱“變徵”)。

    《樂律全書·卷三》載:“變徵者,徵聲之變,半低于正徵。”

  2. 律呂對應

    十二律呂中,變徵對應“蕤賓”律(古代律制名稱),其聲凄厲激越,常用于表達悲壯情緒。

    《史記·律書》雲:“蕤賓,言陰氣幼少,故曰蕤;痿陽不用事,故曰賓。”


二、情感與文化象征

  1. 悲怆意境

    變徵之聲因其尖銳、高亢的音色,多用于渲染悲壯、肅殺的場景。如《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轲刺秦前歌“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荊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以變徵調式強化訣别之悲。

  2. 禮樂制度

    周代雅樂中,變徵屬“七律”之一,用于祭祀、軍禮等儀式,體現“禮以節樂”的規範。

    《周禮·春官》記大司樂“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應天地四時。


三、曆史典故與文學應用

  1. 荊轲刺秦

    司馬遷以“變徵之聲”刻畫易水送别的曆史場景,成為後世文學中“悲音”的典型意象。

    《史記·刺客列傳》:“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

  2. 詩詞化用

    文人常借“變徵”寄托家國之痛,如清人顧炎武《賦得秋柳》中“變徵聲摧塞雁高”,暗喻明末山河破碎之哀。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朱載堉,《樂律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推薦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檢索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變徵”是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的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變徵是古代七聲音階(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的第四級音階,屬于“偏音”類。它在音階中位于“角”與“徵”之間,比“徵”音低半音,相當于現代音樂中的“#fa”(升F音)。

二、音樂特性

  1. 音階結構
    古七聲音階按順序為: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變徵作為第四級音,具有獨特的音程關系,常用于雅樂調式或六聲調式中。
  2. 情感表達
    以變徵為主調的樂曲常帶有悲涼、凄怆的色彩。例如《戰國策》記載荊轲刺秦前,高漸離擊築奏變徵之聲,衆人聞之落淚。

三、曆史與文化關聯

四、現代音樂對應

在十二平均律中,變徵對應“#fa”,與西方自然大調的第四級音(F)相比,音高略高半音。

如需更完整的音階示例或調式分析,可參考《漢典》或音樂理論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鳌鼻白楞白玉石飽餐悲吟擦黑兒材理材植滄茫超突吃屁蚩笑床裙磁懸浮列車湊韻撺掇粗活大包大攬大管家代號當面出丑定處地平坐标系梵梵發怒豐詞脯醢浮員告終觀音和銮橫拱花信箭筩甲子雨敬姜猶績抗敵愧慙聯橫料鈔洌清盟山誓海秘臧清兵跂首犬兒箬竹繩控失溜疏剌世翁書囊同語王田五經誤然間無所用心鄉往賢相下鎮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