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黏葉的意思、黏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黏葉的解釋

起始于 宋 代的一種古書裝訂形式。即所謂蝴蝶裝。 宋 王洙 《王氏談錄·錄書須黏葉》:“公言作書冊,黏葉為上,雖歲久脫爛,苟不逸去,尋其葉第,足可抄録次叙。”參閱 毛春翔 《古書版本常談·宋刻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黏葉”是起源于宋代的一種古籍裝訂技藝,其核心特點與“蝴蝶裝”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黏葉裝是一種将書頁有文字的一面向内對折,再将中縫處用糨糊逐頁粘連的裝幀形式。其成品展開後形似蝴蝶雙翼,故又稱“蝴蝶裝”。

  2. 技術優勢
    宋代王洙在《王氏談錄》中記載,黏葉裝訂的書籍“雖歲久脫爛,苟不逸去,尋其葉第,足可抄録次叙”,即裝訂牢固且便于修複,即使散落後仍能按原順序整理。

  3. 曆史背景
    這種裝幀流行于宋代,是繼卷軸裝、經折裝後的重要革新,尤其適用于雕版印刷的書籍,能減少單面印刷的紙張浪費。

  4. 延伸說明
    需注意“黏葉”與部分網頁提到的成語“粘葉”(nián yè,指人際關系緊密)屬于不同語境。後者屬于現代引申的文學化表達,而古籍裝訂的“黏葉”讀作“nián yè”,兩者需區分。

以上信息綜合自宋代文獻及版本學研究資料,若需進一步了解蝴蝶裝的工藝細節,可參考《古書版本常談》等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黏葉的意思

黏葉(nián yè)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植物的葉子上帶有黏性的特征。這種特性使得葉子能夠黏在物體表面,類似于黏膠一樣。黏葉常見于一些植物中,例如捕蟲草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黏葉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艹)和木。其中,⺡為葉子的部首,木表示植物。

黏葉的總筆畫數為12筆。

來源和繁體

黏葉這個詞來源于簡體中文,也是簡體中文中的一個常用詞彙。

黏葉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黏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然而,黏葉這個詞并非古漢字,因此沒有古時候的寫法。

例句

1. 這種植物的黏葉是為了吸引并捕獲昆蟲。

2. 孩子們喜歡用樹葉玩耍,特别是那些有黏葉的。

3. 在雨後的清晨,可以看到一片片黏葉上閃爍着水珠。

組詞

1. 黏土(nián tǔ):指一種含有黏性的土壤。

2. 黏滑(nián huá):形容光滑而帶有黏性。

3. 黏液(nián yè):指帶有粘稠黏性的液體。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粘葉、黏狀葉

反義詞:普通葉、無黏性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