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躬行正道。《後漢書·劉陶傳》:“﹝ 朱穆 、 李膺 ﹞皆履正清平,貞高絶俗。”《三國志·魏志·崔林傳》:“夫宰相者,天下之所瞻效,誠宜得秉忠履正之士,足為海内所師表者。” 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道者履正以禳邪。”《元典章·刑部八·取受》:“品爵以榮其身,祿賜以厚其家,期於履正奉公,有裨國政。”
“履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躬行正道、恪守原則,強調在行為舉止中堅持正義與道德準則。該詞由“履”(本義為鞋子,引申為實踐、行為)和“正”(正直、公正)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踐行正直之道”。
二、曆史用例與文獻依據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與延伸 近義詞包括“守正不阿”“秉公持正”等,均指向堅守原則、不偏不倚的态度。其核心思想與儒家“修身齊家”的倫理觀一脈相承。
履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遵守公正的行為。它強調一個人在言行舉止中秉持正義、公平、誠實、遵紀守法的準則,努力做到公正無私。
履正的拆分部首是屍和止。屍表示身體,止表示行走。履正的總筆畫數是十二畫。
履正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古代經典書籍《周易》中。它是指人們要遵守正道,不偏離正義的行為,以盡到正當的責任和義務。
繁體字“履正”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有所變化,因此履正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然而,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漢字的書寫形式會有所差異,因此具體的古代寫法可能有多種變體。
1. 他一直履正為人,從未做過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2. 老師教導學生要履正待人,不要做出欺騙行為。
3. 領導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履正行事,不要偏私。
1. 遵守:指遵循規則、堅持執行,與履正意義相近。
2. 正義:指符合公正和道義的行為或判斷,是履正的核心價值觀。
3. 公平:指對待各方一視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
不履正、不正直、不公正、不誠實。
希望這些内容能滿足您的要求。【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