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躬行正道。《後漢書·劉陶傳》:“﹝ 朱穆 、 李膺 ﹞皆履正清平,貞高絶俗。”《三國志·魏志·崔林傳》:“夫宰相者,天下之所瞻效,誠宜得秉忠履正之士,足為海内所師表者。” 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道者履正以禳邪。”《元典章·刑部八·取受》:“品爵以榮其身,祿賜以厚其家,期於履正奉公,有裨國政。”
履正是漢語複合詞,由“履”(踐踏、實行)與“正”(端正、正道)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指踐行正道,遵循公正的準則。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指行為端正,恪守道德與法度規範。
例證:
《後漢書·劉陶傳》載:“履正奉公,臣子所以全節也。” 此句強調官員需以公正之心履行公職,保全操守。
來源:《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五十七。
在儒家語境中,常與修身治國關聯,體現個人對道德準則的實踐。
例證:
《三國志·吳志·張昭傳》雲:“履正修性,國之良輔。” 指張昭因品行端方成為輔國重臣。
來源:《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五十二。
當代引申為恪守職業規範,堅持公平原則,常見于對公職人員或專業行為的評價。
例證: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履行正當職責,行為合乎規範。”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845頁。
此詞至今活躍于公文書、評論文體,如“履正盡職”“清操履正”,承載中華文化對知行合一的倫理追求。
“履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躬行正道、恪守原則,強調在行為舉止中堅持正義與道德準則。該詞由“履”(本義為鞋子,引申為實踐、行為)和“正”(正直、公正)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踐行正直之道”。
二、曆史用例與文獻依據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與延伸 近義詞包括“守正不阿”“秉公持正”等,均指向堅守原則、不偏不倚的态度。其核心思想與儒家“修身齊家”的倫理觀一脈相承。
阿練奧古辦案薄酌變生肘腋币錦不念僧面也念佛面沉浮橙實傳芭唇齒相依粗戆柢枑東兔西烏杜裡二二八武裝起義泛利分岔跗注甘棠之惠公功購贖鼓蕩歸正邱首畫眉墨觳觫車江元尖言尖語稭杆譏論擊柱潏波卡白開出開鑼喝道開誘枯荄離堂呂宋内斜視品量破冰千鈞重負俏樣子挈扶親家母清適拳頭産品三三五五山桃生腳踏生地時儁市亭秫稭天阍頑暗無垢瞎吹下工小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