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上半下的意思、半上半下的详细解释
半上半下的解释
谓两可之间。《朱子全书》卷十:“三年无改,谓是半上半下底事,在所当改者,但不可悤遽急改之。”《朱子全书》卷十九:“ 微子 去却易, 比干 则索性死,他( 箕子 )在半上半下处,最是难。”
词语分解
- 半上的解释 未全升起。 南朝 梁 萧子范 《罗敷行》:“城南日半上,微步弄妖姿。” 南朝 陈 萧铨 《赋得婀娜当轩织诗》:“綺窗犹垂翡翠幌,珠帘半上珊瑚钩。”
- 下的解释 下 à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 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方面,方位:两
网络扩展解释
“半上半下”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事物处于两可之间或中间状态,常用来描述不上不下、难以抉择的情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形容事物处于中间位置,既不完全偏向一方,也不彻底倒向另一方,带有模糊或犹豫的意味。
- 示例语境:如政策调整时“半上半下”的过渡状态,或人在选择时犹豫不决的立场。
二、出处与演变
- 文献来源:最早见于南宋朱熹的《朱子全书》:
- 卷十提到“半上半下底事”,指需要修改但不宜仓促变动的情况。
- 卷十九以箕子为例,说明其处境比微子(离开)和比干(赴死)更复杂,因处于“半上半下”的中间状态。
三、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多作定语,描述中间状态的事物或人。
- 成语结构:联合式(并列结构),四字格式,中性色彩,古代常用。
四、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进退维谷、上下两难(均强调难以抉择)。
- 反义词:斩钉截铁、当机立断(强调明确决断)。
五、现代适用性
此成语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书面或学术讨论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中间性”或“模糊性”内涵。
如需进一步分析具体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朱子全书》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半上半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是指一个物体或概念被分为两半,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
拆分部首和笔画:
《半上半下》这个词的部首是“卩”(封)。它的笔画数是8画。
来源:
这个词的来源比较难确定,可能是由于事物的特征被分为上下两部分而形成的一个口语化的短语。
繁体:
《半上半下》的繁体字为《半上半下》。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可能没有特定的字形或标准写法来表示《半上半下》这个概念。它更多地是一种口头上的表达。
例句:
他剪成《半上半下》的形状。
组词:
半分、上半身、下半身
近义词:
上下两半、上下分割
反义词:
完整、整体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