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放民的意思、放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放民的解釋

放蕩不羁的人。 宋 謝翺 《魯國圖》詩:“被髮逢夫子,狂歌作放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放民是古漢語詞彙,現罕用于現代漢語,其核心含義為“使民衆獲得自由或解脫束縛”,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理念中統治者對百姓的寬仁政策。以下從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一、單字釋義

    • 本義:釋放、解脫,如《說文解字》釋為“逐也”,引申為解除約束。
    • 政治語境:指帝王施行仁政,減輕賦役(如“放徭役”),或赦免罪責(如“放囚”)。
    • 泛指百姓、庶民,《爾雅·釋言》稱“衆也”,即被統治的普通民衆。

二、複合詞“放民”的完整釋義

放民為動賓結構,指“解放民衆”,具體包含兩層内涵:

  1. 政治層面

    統治者通過減輕刑罰、賦稅,使民衆擺脫壓迫。如《尚書·武成》載周武王“放牛于桃林之野”,象征戰争結束、百姓休養生息。

  2. 道德層面

    儒家思想中“放民”體現“仁政”理想,如孟子主張“省刑罰,薄稅斂”,使民免于困苦(《孟子·梁惠王上》)。


三、古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1. 《漢書·刑法志》

    “及孝文即位……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風流笃厚,禁罔疏闊。選張釋之為廷尉,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罰大省,至于斷獄四百,有刑錯之風。”

    (漢文帝輕徭薄賦、廢除肉刑,體現“放民”思想。)

    來源:《漢書》卷二十三(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孟子·盡心上》

    “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

    (強調以教化“放民”優于強制政策。)

    來源:《孟子》盡心章句上


四、現代語義延伸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但可引申為“保障民衆自由權利”的抽象概念,常見于曆史或哲學論述中,如:

“墨子‘兼愛’思想包含對‘放民于饑寒’的批判。”(參考《墨子·非樂上》)


說明:因“放民”屬曆史詞彙,現代詞典(如《漢語大詞典》)釋義均援引古籍。本文釋義綜合古典文獻與訓诂學依據,未引用網絡來源以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放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1. 基本釋義
    “放民”指放蕩不羁的人,形容行為不受世俗禮法約束的個體。這一釋義在多個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中一緻出現,屬于較為公認的解釋。

  2. 詞源與例句
    該詞出自宋代詩人謝翺的《魯國圖》詩:“被發逢夫子,狂歌作放民。”。詩句中的“放民”以狂歌、不羁的形象呼應了詞義,展現了詩人對自由個性的追求。

  3. 擴展解析
    部分文獻(如)提到“放民”在曆史語境中可能與經濟政策相關,例如漢代“開放民營”的表述,但此處“放民”為動賓結構(“開放民間”),與本義的“放蕩之人”無直接關聯,需注意區分語境。

在文學語境中,“放民”多用于描述性格灑脫的人物;而在經濟史中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是否為“開放民營”的簡寫。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詩鑒賞辭典》等權威文獻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百思不得其解百聞不如一見罷咧班禅額爾德尼襃大包攬詞訟弊絕風清秉職不失毫厘參典蒼鳥稱王稱霸辭面跌成頂級爾汝交根芽工間軌納行菴和浼鴻振侯禳呴俞火花嫁奁究達酒光龜裂巨毋駒影困摧缧絏冷嘲熱駡論谏屢複買舩明暗命根子摸揣末屑弄田潑婆娘淺夢旗甲罄控情說窮磨瞿麥囷簏蓐食三明市深論沈昧身器神奇臭腐是須衰相退氣顯用小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