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縲紲 ”。
“缧絏”(léi xiè)是“缧绁”的異體寫法,指捆綁犯人的黑色繩索,後引申為監獄或囚禁。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詞結構
本義與引申義
用法示例
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先秦文獻。
漢字“缧絏”是一個古代漢字,現在已經很少使用。這個字的意思是指用繩子束縛或捆綁,也可以指被束縛或被捆綁。
缧絏的拆分部首是纟和絏,纟是象征着繩子的部首,絏則是具體的字形。缧絏共有16畫。
缧絏來源于先秦時期,最早見于《詩經·邶風·綢缪》:“缧絏相維,鳟鲂維鯉。”這個詞描述了捆綁和維系兩種不同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缧絏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字的寫法有許多變體,缧絏也不例外。在《說文解字》裡,缧絏的寫法是纟從右到左相交,加上絏。這種寫法現在已經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例句:
1. 他将囚犯的手腳缧絏起來,以确保他們不會逃跑。
2. 社會的束縛使得個人很難擺脫缧絏。
缧絏的組詞:缧绁(指用來縛綁、束縛的繩子)、缧缧繩繩(形容非常紛雜、複雜交錯)。
缧絏的近義詞:束縛、縛綁。
缧絏的反義詞:解放、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