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房籠 ”。1.窗棂。《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 顔師古 注:“櫳,疏檻也。”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園籬》:“數年成長,共相蹙迫,交柯錯葉,特似房籠。” 缪啟愉 校釋:“籠…… 明 清 刻本及輯要引作‘櫳’”。 黃麓森 校記:“櫳、籠古通。” 南朝 宋 謝惠連 《七月七日夜詠牛女》:“落日隱櫩楹,升月照房櫳。”
(2).泛指房屋。《文選·張協<雜詩>之一》:“房櫳無行跡,庭草萋以緑。” 李周翰 注:“櫳亦房之通稱。” 唐 王維 《桃源行》:“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鷄犬喧。” 明 陸采 《懷香記·鞫詢香情》:“房櫳深暮,侍夫人挑燈将卧,忽聞得牕外人行,我兩個呵,急出去週圍尋顧。” 清 王韬 《淞濱瑣話·魏月波》:“忽見瓶花大放,其長若人,自幾躍地,彳亍效人行,竟出房櫳。”
房栊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房屋的窗戶或窗格,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窗戶或窗棂(即窗格子)。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7卷,第1073頁。
來源:《文選·卷三十三》(中華書局,1977年)。
來源:《六臣注文選》(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常識》(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152頁。
古代建築中,房栊兼具采光、通風與裝飾功能,其雕花紋樣(如冰裂紋、回紋)反映傳統工藝美學。
來源:樓慶西《中國古建築二十講》(三聯書店,2001年)第89頁。
現代漢語中,“房栊”屬書面語或文學用語,日常口語多用“窗戶”。
來源:袁賓《漢語詞彙通史》(語文出版社,2007年)第310頁。
房栊是承載古代建築文化與語言美學的專稱,其釋義需結合文獻、建築史及語義演變綜合考據。
“房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本義指窗棂
該詞最早指窗戶上的木格結構,即窗棂。例如《漢書·外戚傳》中“房栊虛兮風泠泠”,唐代王維詩句“月明松下房栊靜”,均以“房栊”代指窗棂,突顯空間通透感。
引申為房屋的泛稱
後擴展為對整個房屋的統稱,如南宋劉辰翁詞中“房栊閉”即指關閉房屋門窗。清代《說文解字注》也提到“栊”與房室結構的關聯。
注意:部分資料(如)提到“房栊”比喻“重要支撐物”,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安時處順八街九陌邦彜變工隊步景殘杯冷炙草菴長幼承興吃屈弛拙傳飯打寒噤大竈訂辦萼緑恩隱翻競風移俗易閣室拱聖鞲繩海産駭怒漢軍八旗笏床驕奢淫泆急斂暴征驚嗟紀念冊極限圹遠濫罵離離矗矗賣私謾歌嫩江批敕辟仗嗛呥箧服侵齧啟佑驅邁挼捺僧伽梨神祀十八學士試飛詩文識遇司香台謝騰逴鐵牓通間同源詞推溯磑船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