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世系的先後。《國語·魯語上》:“夫宗廟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長幼,而等胄之親疏也。” 韋昭 注:“長幼,先後也。”
(2).指輩份的高低。《論語·微子》:“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禮記·大傳》:“服術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服。” 孫希旦 集解:“長,謂旁親屬尊者之服。幼,謂旁親屬卑者之服也。”
(3).指年長與年幼。《禮記·射義》:“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孔穎達 疏:“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是也。” 晉 常璩 《華陽國志·漢中士女》:“其資給六子,以長幼為差。”
(4).指老年人和年輕人。《北史·申微傳》:“因賦詩,題於 清水亭 。長幼聞之,皆競來就讀。” 清 吳偉業 《哭志衍》詩:“親疏與長幼,語語存斟酌。”
(5).指諸侯爵位的高低。《左傳·莊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 孔穎達 疏:“諸侯之序,以爵不以年。此言長幼,謂國大小也。”
(6).謂自幼至長。《國語·晉語四》:“ 晉 公子亡,長幼矣,而好善不厭,父事 狐偃 ,師事 趙衰 ,而長事 賈陀 。” 韋昭 注:“長幼,從幼至長也。”
(7).慈憐幼小。《晏子春秋·雜上九》:“君探雀鷇,鷇弱,反之,是長幼也。吾君仁愛,曾禽獸之加焉,而況于人乎!此聖王之道也。”
“長幼”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層面理解,主要涵蓋以下方面:
倫理關系中的順序
指輩分高低和年齡差異的區分。例如《論語·微子》提到“長幼之節不可廢”,強調在家庭和社會中需遵循尊卑有序的禮節。古代宗法制度中,宗廟祭祀的“昭穆”排列也以長幼順序為基礎(《國語·魯語上》)。
社會群體的代際劃分
既可指年長者與年幼者的個體差異(如《禮記·射義》中鄉飲酒禮的規範),也可代指老年人與年輕人兩大群體,體現傳統社會對代際關系的重視。
特殊語境下的延伸含義
文化内涵
作為儒家倫理的核心概念之一,長幼秩序體現了“尊老愛幼”的社會規範,至今仍影響東亞文化中的禮儀習俗,例如家庭座次、宴會禮節等。
該詞既包含具體的年齡、輩分差異,也承載着傳統文化中對人際關系的規範要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側重含義。
“長幼”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年長和年幼的關系。它強調了尊重年長者以及年幼者對年長者的順從和尊敬。
“長幼”分别由“長”和“幼”兩個漢字組成。
“長”的部首是“長首”,“幼”的部首是“幺首”。其中,“長”的筆畫數為8畫,“幼”的筆畫數為5畫。
“長幼”一詞源于古代漢語,使用至今。在繁體字中,“長”為「長」,“幼”為「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長”的古代寫法是「镸」,“幼”的古代寫法是「幼」。
以下是幾個關于“長幼”的例句:
1. 兄弟有長幼之分,要互相尊重。
2. 在中國文化中,長幼之間有着特殊的關系。
3. 孩子們應該懂得尊敬長輩,遵守長幼有序的原則。
組詞:長輩、幼稚、幼年
近義詞:尊長、尊敬長幼
反義詞:無年長幼之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