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分等制定俸禄。《管子·权修》:“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 汉 扬雄 《百官箴·司空箴》:“昔在季叶,班禄遗贤。”《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絶。” 清 唐甄 《潜书·制禄》:“古者班禄,亦起于农夫食人之数……至于 汉 ,以穀班禄而以石差。”
(2).班位和俸禄。《楚辞·天问》:“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游国恩 纂义引 曹耀湘 曰:“班,位也;禄,食也。” 汉 王符 《潜夫论·班禄》:“班禄颇而《頎甫》刺,行人乏而《緜蛮》讽。”《宋书·袁淑传》:“则宜拔过宠贵之上,褒升戚旧之右,别其旂章,荣其班禄。”
班禄是汉语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员按等级分发俸禄的制度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三层释义:
一、词性及基本释义 班禄作动词时,表示按官职等级分发俸禄。《尚书·说命》有"爵罔及恶德,惟其贤;班禄罔及非类,惟其能"的记载(来源: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强调俸禄分配与才能匹配的原则。作名词时特指俸禄制度,《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中提到的"爵、禄、予"制度即属班禄范畴(来源:商务印书馆《周礼译注》)。
二、历史制度演变
三、文化延伸义项 在文学作品中常作为功名利禄的代称,如唐代白居易《咏怀》诗"昔为凤阁郎,今为二千石。自觉不如今,人言不如昔"即暗含对班禄制度的反思(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唐诗》第432卷)。《汉语大词典》将其列为历史行政制度专有名词(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4册第647页)。
“班禄”是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分等制定俸禄
指根据官员的职位、能力或功绩划分等级,并对应不同标准的俸禄制度。这一概念在先秦文献中已有体现,如《管子·权修》提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强调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和俸禄等级。汉代扬雄的《百官箴·司空箴》中“班禄遗贤”也体现了这一制度对人才选拔的作用。
班位和俸禄
指官员的职位(班位)与对应的经济待遇(俸禄)的结合。例如《楚辞·天问》中“何往营班禄”一句,即通过“班禄”代指官职与俸禄的整体体系。
补充说明
“班禄”制度在古代政治中具有规范官僚体系、激励官员的作用,如北魏孝文帝曾推行“班禄制”以整顿吏治。其具体实施方式随朝代演变,汉代以谷物数量划分俸禄等级(如“以石差”),后世逐渐货币化。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文献及权威词典的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管子》《楚辞》等原始典籍。
半瓶子醋宝纛保债悲哽播出播弄是非参叩唱念做打翅子丑言春荣翠斾大模大样点铁调充发课放牧風烏风筵干燋干禄谷籴寒泉贿讬检才将养奸由焦干禁不过句履开洋荤苦悰戮没买拨来买青苗明试幕屋能力配手骈错七色起小权义热荒缛礼撒吞笙鹤圣经生死攸关试种肆无忌惮肆言随兴挞贱望人完局魏颗结草五马图瑕蛤小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