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追祭祖先。《禮記·祭義》:“教民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孔穎達 疏:“古謂先祖。追而祭之,是反古也。”
(2).複古。 明 張居正 《答楚學道金省吾論學政書》:“生今反古,深用為戒。” 明 李贽 《又答京友書》:“近世稍知反古者,至或同儕相與呼字,以為不俗。” 清 劉大櫆 《<方晞原時文>序》:“ 晞原 志在反古,獨從餘相為劘切,遵 唐 歸 之遺軌,而不惑於世俗之趨尚。”
(3).違反古制。《商君書·更法》:“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也。”
“反古”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其核心釋義及用法:
指通過祭祀等方式回溯、紀念先祖。這一含義源自《禮記·祭義》中“教民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孔穎達疏注“古謂先祖,追而祭之,是反古也”。古代禮制中強調對祖先的尊崇,通過祭祀活動表達對根源的追溯。
指恢複古代制度或風尚。例如明代張居正曾提到“生今反古,深用為戒”,強調在當下恢複古制需謹慎;李贽也描述當時有人“稍知反古”,以呼字為雅,體現複古傾向。此用法多用于文化、制度層面的回溯。
指違背傳統或古代規範。《商君書·更法》中提到“反古者未必可非”,即改革者雖違反古制但未必錯誤。此含義常出現在曆史變革的語境中,如政治、社會制度的革新。
需注意,“反古”在不同語境中可能褒貶不一:複古可體現文化傳承,也可能被批評為守舊;違反古制則可能被視為革新或離經叛道。建議結合具體文獻(如《禮記》、明代文集)進一步理解其語境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