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賈誼 《新書·退讓》:“ 翟王 使使至 楚 , 楚王 欲誇之,故饗客於 章華 之臺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後因以“三休”為登高之典。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宮室》:“步三休而未半,途中宿而方迷。” 唐 顔真卿 《撫州寶應寺翻經台記》:“百裡而遙,四山不逼;三休而上,十地方超。” 宋 蘇轍 《和鮮于子駿益昌官人八詠·寶峰亭》:“今聞 寶峰 上,縹緲陵朝陽,三休引蘿蔓,一覽窮蒼茫。”
(2). 唐 司空圖 晚年以足疾乞退,居 中條山 王官谷 ,築亭名“三休”。作文雲:“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蓋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聵三宜休。又少而惰,長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濟時之用,又宜休也。”見《舊唐書·文苑傳下·司空圖》。後因以“三休”為退隱之典。 清 錢謙益 《夏日偕朱子暇憩耦耕堂》詩之三:“他年終作三休侶,乘興先為結隱期。”
(3).指 三國 魏 金尚 (字 元休 )、 第五巡 (字 文休 )、 韋端 (字 甫休 )三人。《三國志·魏志·呂布傳》“ 布 自稱 徐州 刺史”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典略》:“ 元休 名 尚 , 京兆 人。 尚 與同郡 韋甫休 、 第五文休 ,俱著名,號為‘三休’。” 宋 王應麟 《小學绀珠·名臣下·三休》:“ 金尚 元休 , 第五巡 文休 , 韋端 甫休 ,號‘京兆三休’。”
(4).猶三頓。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五:“ 紅娘 覷了吃地笑,俺骨子不曾移動腳,這急性的郎君三休飯飽。”
“三休”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源自漢代賈誼《新書·退讓》中楚王在章華台宴客的典故,因台階極高需三次休息才能登頂,後以“三休”代指登高。如唐代顔真卿《撫州寶應寺翻經台記》用“三休而上”描述攀登高台,宋代蘇轍詩中亦用此典描繪登高遠眺的場景。
唐代司空圖因足疾歸隱中條山,築“三休亭”并作《休休亭記》,提出“三宜休”理念(才不足、分不足、年老昏聩),成為文人退隱的象征。清代錢謙益詩中“三休侶”即指隱逸之友。
指三國時期魏國的三位名士: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韋端(字甫休),三人并稱“京兆三休”。此說見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典略》。
部分文獻中“三休”也指“三頓”(如一天分三次休息或用餐),但用例較少。
注:提到的“三休時間”為現代法律術語(上午9時前、午間、晚上10時後),但信息來源權威性低且與曆史詞義無關,故未納入正文。詩詞相關用例可參考《三休台》《桂山雜詠》等作品。
三休這個詞源于漢字,拆分部首為“人”和“亻”,筆畫數為6。它是一個漢字詞語,擁有普通話簡體字與繁體字等不同寫法。
三休的來源較為複雜,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三”代表數字3,“休”是古代的一個詞,意思是休息。而将這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休息三次”或者“三次休息”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三休的寫法為“三休”,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三休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由于字體演變過程中的差異和書寫風格的變化,早期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
1. 學習有規律的休息,三休一息,效率會更高。
2. 運動時,每隔一段時間應該三休一息,以充分調整身體狀态。
三休是一個詞語,沒有明确的與之相關的組詞。
三休的近義詞可以是“休息三次”,表示相同的意思。
三休的反義詞可以是“連續工作”或者“無休息”,表示與“三休”相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