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法號的意思、法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法號的解釋

(1).*********受戒時由本師授予的名字。又稱法名或戒名。 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號號 僧伽 ,有時與我論三車。”《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郡王﹞将乙侍者剃度為僧,就用他表字 可常 為佛門中法號。”《花月痕》第五回:“ 燕娘 遂祝髮奉佛……法號 藴空 。”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你為什麼起了這麼個名字?好像尼姑的法號。”

(2).指僧人死後的谥號。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大光明佛》:“ 烏思藏大乘法王 居西天日落佛國,東土 永樂 三年,誥封 萬行圓融如法最勝弘慈廣濟護國宣教正覺如來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剛普應大光明佛 ,凡三十六字法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法號是漢傳佛教、道教等宗教體系中出家修行者受戒或入道時獲得的特定稱號,具有身份标識與宗教象征意義。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構成 法號又稱“戒名”“道號”,指宗教人士脫離世俗後由師輩授予的修行名號。佛教法號通常冠以“釋”姓,源于東晉道安确立的“釋子”傳統,例如玄奘法師法號“三藏”。道教法號則遵循門派譜系,如全真派采用《百字譜》字輩,正一派多用“某山道人”格式。

二、宗教功能

  1. 身份轉化标識:法號替代世俗姓名,象征斬斷塵緣,《禅林寶訓》記載“剃發染衣,更名改姓”即體現此意。
  2. 修行指引:部分法號含佛法術語,如“慧能”“虛雲”,提示修行方向。
  3. 傳承憑證:法號字輩體現師承關系,臨濟宗“智慧清淨”等字輩沿用千年。

三、曆史演變 唐代以前法號多為單字(如鑒真),宋元後發展為雙字結構。明清時期出現“法名+字號”複合形式,現代佛教界在保持傳統基礎上,允許部分個性化法號。

四、文化影響 法號制度深刻影響東亞文化,日本遣唐僧空海、韓國知讷禅師等均承襲此制。《景德傳燈錄》《道藏》等典籍收錄數萬曆代法號,成為研究宗教史的重要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法號是佛教術語,指皈依佛教者由師父授予的特稱名字,常見于出家、受戒或葬儀等場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法號是佛教徒皈依佛門或受戒後獲得的宗教身份标識,又稱“法名”“戒名”。其核心意義在于象征個體脫離世俗身份,開啟修行生涯。例如南朝梁婁德素受戒後法號為“慧約”,順治帝的法號則為“行癡”(亦稱“癡道人”)。

二、授予場景

  1. 出家剃度:僧人正式皈依時,由師父在剃度儀式中授予法號。
  2. 在家受戒:未出家的信徒皈依三寶或受戒時,也可能獲得法號。
  3. 身後追授:生前未皈依者去世後,可在葬儀中由僧人補授法號。

三、與“法名”的區别

四、其他功能

法號還用于僧人死後的谥號,如明代高僧被追封的“大光明佛”等稱號。

五、文化意義

法號不僅是身份标識,更承載佛教“放下我執”的理念。信徒以法號自稱或互稱,體現對世俗名的舍棄和對佛法的歸屬。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可參考《佛學大詞典》或佛教權威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停變古易常避涼附炎碧紗幮策錣朝兢夕惕褫氣圌山菙氏從便存意厝施但可到差訛作分則敢不承命鋼骨水泥瑰寶含忍何察火憲疾伶及齡吉莫鞾金界進書濟世安邦疾惡如仇偈語蠲符連鬓胡須流郁鹿聚陸王冕绂妙偈迷煩命世蟛蚑迫蹙器樂穹頂窮乏氣團搝揭三癸亭傻白事上霜列水鑒四翁桃杙田連恸懷推咎悟慧銜箠顯陟蝦須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