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號的意思、法號的詳細解釋
法號的解釋
(1).*********受戒時由本師授予的名字。又稱法名或戒名。 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號號 僧伽 ,有時與我論三車。”《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郡王﹞将乙侍者剃度為僧,就用他表字 可常 為佛門中法號。”《花月痕》第五回:“ 燕娘 遂祝髮奉佛……法號 藴空 。”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你為什麼起了這麼個名字?好像尼姑的法號。”
(2).指僧人死後的谥號。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大光明佛》:“ 烏思藏大乘法王 居西天日落佛國,東土 永樂 三年,誥封 萬行圓融如法最勝弘慈廣濟護國宣教正覺如來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剛普應大光明佛 ,凡三十六字法號。”
詞語分解
- 法的解釋 法 ǎ 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法辦。法典。法官。法規。法律。法令。法定。法場。法理。法紀。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對稱。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與民事活動
- 號的解釋 號 (號) à 名稱:國號。年號。字號。 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别稱:别號(如“李白,字太白,號號青蓮居士”)。 标志:記號。 排定的次序或等級:編號。號碼。 揚言,宣稱:號稱(a.名義上是;b.
網絡擴展解釋
法號是佛教術語,指皈依佛教者由師父授予的特稱名字,常見于出家、受戒或葬儀等場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法號是佛教徒皈依佛門或受戒後獲得的宗教身份标識,又稱“法名”“戒名”。其核心意義在于象征個體脫離世俗身份,開啟修行生涯。例如南朝梁婁德素受戒後法號為“慧約”,順治帝的法號則為“行癡”(亦稱“癡道人”)。
二、授予場景
- 出家剃度:僧人正式皈依時,由師父在剃度儀式中授予法號。
- 在家受戒:未出家的信徒皈依三寶或受戒時,也可能獲得法號。
- 身後追授:生前未皈依者去世後,可在葬儀中由僧人補授法號。
三、與“法名”的區别
- 法名:初入佛門時授予,通常終身不變,代表修行者的新身份(如“釋永信”中的“永信”)。
- 法號:可隨修行階段多次授予,體現修行成就或榮譽,例如高僧可能擁有多個法號。
四、其他功能
法號還用于僧人死後的谥號,如明代高僧被追封的“大光明佛”等稱號。
五、文化意義
法號不僅是身份标識,更承載佛教“放下我執”的理念。信徒以法號自稱或互稱,體現對世俗名的舍棄和對佛法的歸屬。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可參考《佛學大詞典》或佛教權威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法號》這個詞是用來尊稱佛教中的高僧或者尊貴的人物的稱號。下面我來給你解釋一下相關内容。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法」字的部首是「水」字旁,由「三點水」和「一點水」組成,總計3個筆畫。
- 「號」字的部首是「口」字旁,由「口」和「一點」組成,總計5個筆畫。
來源:
「法號」一詞來源于佛教,用來表示将佛法普及世人,并且通過稱號來尊敬特定人物。在佛教中,每位高僧或者特定功德顯赫的人物都可以被賜予一個特殊的法號。
繁體:
「法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獨一無二,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法號」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對于「法」字,古代的寫法是像一把刀的形狀;而「號」字則是三個橫筆畫,形似一個小豎方塊。
例句:
- 佛陀的法號是釋迦牟尼。
- 那位高僧有一個令人敬仰的法號叫做「智慧之燈」。
組詞:
「法號」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法號尊者」、「法號儀軌」等,用來描述與佛教相關的尊貴稱號或者儀軌。
近義詞:
與「法號」相關的近義詞包括「法名」、「佛號」等,它們都用來指代與佛教中特定人物相關的稱號。
反義詞:
沒有專門與「法號」有對立意思的詞語,因為「法號」是一種尊貴的稱號,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