罰籌的意思、罰籌的詳細解釋
罰籌的解釋
罰酒計數的籌牌。 唐 韓愈 《祭河南張員外文》:“ 衡陽 放酒,熊咆虎嗥,不存令章,罰籌蝟毛。” 宋 歐陽修 《龍興寺小飲呈表臣元珍》詩:“罰籌多似 昆陽 矢,酒令嚴於 細柳 營。”
詞語分解
- 罰的解釋 罰 (罰) á 處分犯罪、犯錯誤或違犯某項規則的人:罰款。罰球。懲罰。罰不當罪(處罰過嚴或過寬,與所犯的罪行不相當)。 獎賞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編號:
- 籌的解釋 籌 (籌) ó 計數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籌策(a.古代計算用具,以木制成的小棍或小片;b.計策)。籌算。籌碼。略勝一籌。竹籌。酒籌。 謀劃:籌款。籌備。籌措。籌劃。籌集。籌建。運籌。統籌。一籌莫展。
網絡擴展解釋
“罰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飲酒場合中的計數工具。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
基本含義
罰籌指古代酒宴中用于記錄罰酒次數的籌碼。在行酒令或飲酒遊戲時,違反規則者需罰酒,罰籌即用來統計被罰次數。
-
文學出處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例如:
- 唐代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提到“罰籌蝟毛”,形容罰酒次數之多如刺猬毛般密集;
- 宋代歐陽修《龍興寺小飲呈表臣元珍》中“罰籌多似昆陽矢”,以曆史戰役中的箭矢數量類比罰酒籌牌之多。
-
使用場景
常見于文人雅士的聚會,酒令規則嚴格時,罰籌既作為計數工具,也增添飲酒的趣味性,類似現代遊戲中的“懲罰道具”。
-
可能的誤解
有少數來源(如)将其解釋為“自我懲罰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罰籌”是古代酒文化中的實用工具,兼具記錄和娛樂功能,反映了傳統社交活動中的禮儀與趣味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罰籌(fá chóu)這個詞中,"罰"意為處罰,"籌"意為計劃或準備。它指的是事先進行準備或計劃以應對可能的罰款或處罰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罰"的拆分部首是"罒",它有4個筆畫。"籌"的拆分部首是"竹",它有6個筆畫。
來源:這個詞最早出自中國漢代的一個古文獻《漢書·趙伯超傳》中的“罰籌迫,客人滿而缺之。”,意思是"罰款"或"罰賠"。
繁體:罰籌(fá chóu)。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使用爿代替"罒"字形,寫作"罰籌"。
例句:他因為違規行為被工地管理處罰而不得不罰籌一筆錢款。
組詞:罰款、罰單、罰金、罰則。
近義詞:賠償、處罰、處以罰款。
反義詞:酬獎、獎勵、表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