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駁的意思、句駁的詳細解釋
句駁的解釋
見“ 句剝 ”。
詞語分解
- 句的解釋 句 ù 由詞組成的能表示出一個完整意思的話:句子。句法。 〔句讀( 量詞,用于語言:三句話不離本行(俷 )。恥 )〕古代稱文詞停頓的地方為“句”或“讀”。 句 ō 〔高句骊〕古國名,即“高麗”。 筆畫
- 駁的解釋 駁 (駁) ó 說出自己的理由來,否定旁人的意見:批駁。駁斥。駁倒(僶 )。反駁。駁論。駁議。 顔色不純夾雜着别的顔色:斑駁。駁雜。 大批貨物用船分載轉運:駁運。駁船(轉運用的小船。亦作“撥船”)。
專業解析
"句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對文章或言論中的字句進行辯駁、考訂或修正。它常用于指摘、辨析文句中的錯誤或不妥之處,帶有學術考辨的性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句:指字句、文句。
- 駁:指辯駁、批駁、指出錯誤。
- 句駁:合指對具體字句進行辨析、指正或批駁。強調針對文本細節的考訂和修正。
二、引申與用法
- 考據訂正:指學者在研讀古籍或他人著作時,對其中字句的訛誤、脫漏或解釋不當之處進行考證和糾正。這體現了嚴謹的治學态度。
- 學術辯論:在學術讨論中,針對對方論述中的具體詞句、引文或邏輯進行辯駁和質疑。
- 文字校勘:在古籍整理、校勘工作中,對文本字句進行比對、辨析和修正的過程,有時也可稱為“句駁”。
三、典型用例與文獻參考
- 清代考據學常用:清代乾嘉學派學者精于考據,常對前人著述進行細緻的“句駁”工作。例如:
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對《史記》《漢書》等典籍進行了大量精審的句駁,訂正了許多文字訛誤和前人誤解。(來源:王念孫《讀書雜志》)
- 古籍校勘:在整理古代文獻時,校勘者需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對異文進行句駁,以确定最接近原貌的文本。
古籍校勘中的“對校”“本校”“他校”“理校”等方法,其目的皆在于發現并解決文本中的問題,此即廣義的句駁過程。(來源:陳垣《校勘學釋例》)
四、辨析與相關詞
- 與“駁斥”區别:“駁斥”側重對整體觀點、理論的否定和批判,範圍較廣;“句駁”則更聚焦于具體的字句、文句層面的指正,更為微觀和精細。
- 與“考異”聯繫:“考異”指考訂文字異同,是“句駁”的基礎工作之一;“句駁”則是在考異基礎上進一步的分析、判斷和修正。
五、權威辭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對“句駁”的解釋側重于“字句的辯駁考訂”,強調其作為學術考辨手段的性質。(來源:《漢語大詞典》)
- 《辭源》(修訂本):雖未直接收錄“句駁”詞條,但在“駁”字條下釋義“辯正是非,否定别人的意見”及“文體名,駁議”等,為理解“句駁”中“駁”的含義提供了依據。(來源:《辭源》修訂本)
“句駁”是一個體現中國傳統學術精細考辨精神的詞彙,特指對文本字句進行深入辨析、指正和修正的學術活動。
網絡擴展解釋
“句駁”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核心解釋
“句駁”是“句剝”的異體寫法,指對文字或語句進行删改、批注,常用于文獻校勘或文本修正的場景。
-
詞源與結構
- “句”:本義為句子,此處引申為對文句的處理;
- “駁”:原指馬毛色混雜(如提到“駁,馬色不純也”),後衍生出“辯駁、批改”之意。
二、擴展用法
部分資料(如)提到“句駁”可作為成語使用,表示通過言辭反駁他人觀點,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權威性存疑。建議優先采用“句剝”的本義。
三、使用建議
- 古籍校勘:如“對古籍進行句駁”指校訂文本;
- 謹慎引用:若需表達“辯駁”含義,更推薦使用“駁斥”“反駁”等常用詞。
四、參考資料
可通過漢典、查字典等進一步查閱相關例證。需注意不同來源對詞義的側重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白亮亮白馬三郎暴風驟雨賓器草帖敞快長庑逞施愁懷辍舂叢山峻嶺打差吊膀子帝世風山風習幞巾裹屍馬革涵閘鶴班鴻诰宏指嘩歡化緣灰沙鹘握降聖焦頭甲殻饑凍交切精粺跨蹍睽異拉雜麗娥偻垢默解曩古陪台普天下蜣丸铨貢渠輩贍地社工聲兵豕韋氏時邕缌麻服宿惡睢呿探會檀臉壇曼天荒桶底脫蔚氣問卜遐陋謏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