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貝帙的意思、貝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貝帙的解釋

借指佛經經匣。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 天寧寺 ﹞第二層大殿上置白石香爐,蓮炬高與殿齊,中供大佛三座,旁列梵相:或衣雲衲,倚竹杖,橫梵書貝帙;或抱膝聳肩,狀若鬼王;或閉目枯坐萬山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貝帙(bèi zh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本義解析

  1. 材質與形制

    “貝”指貝多羅葉(梵文Pattra),即棕榈科植物貝葉棕的葉片,古印度及東南亞佛教徒用以書寫經文;“帙”原指書套、函套,引申為書籍的卷冊。

    貝帙即指用貝葉串聯成冊的經卷,其形制多為長方形葉片穿孔後疊放,以木闆夾護,用絲帶捆紮,稱為“梵夾裝”或“貝葉經” 。

  2. 書寫與内容

    貝葉經以鐵筆刻寫文字後塗墨,内容主要為佛教經典(如梵文、巴利文佛經),後亦泛指珍貴典籍。其材質防蛀耐久,適合熱帶地區保存文獻 。


二、文化象征

  1. 佛教聖物屬性

    因多載佛經,貝帙被視為宗教聖物,象征智慧與法脈傳承。如唐代玄奘西行所攜歸的“貝葉梵經”,被供奉于大雁塔 。

  2. 典籍的代稱

    在文學語境中,貝帙成為珍貴古籍的雅稱。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載:“貝帙缥囊,品目殊盛”,喻指藏書之富 。


三、現代延伸

今多用于學術與收藏領域,特指貝葉經實物或古籍善本,常見于博物館及文獻學研究,如國家圖書館藏明清貝葉經 。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帙”為“書套;卷冊”,并舉“貝帙”為例證 。

  2. 《釋氏要覽》(宋·釋道誠)

    記載貝葉經制作工藝及佛教傳播作用 。

  3. 《古籍版本學》(黃永年)

    分析貝葉經裝幀形式及其在版本學中的價值 。

網絡擴展解釋

“貝帙”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不同來源存在一定差異:

一、基本釋義

  1. 佛經經匣()
    • 原指存放佛經的匣子,因古代佛經常用貝葉書寫并裝裱成冊,故稱。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中記載天甯寺陳設時提到“貝帙”,即指經卷匣盒。

二、引申比喻義()

三、使用場景

補充說明 兩處來源側重不同,可能因語境産生差異。若涉及古籍或佛教文獻,建議優先參考“佛經經匣”釋義;若用于人物品評,則取比喻義更貼切。

别人正在浏覽...

白疊巾剝泐暴詐波羅蜜彩禮成趣幢棨楚棰倒倉典彜發喟放誕不羁方面官防禦州法辟紛紛不一氛霧更定共首勾頭探腦孤零黑心化人江隈兼弱攻昧焦眉愁眼莖幹寖聞九流急性子娟妙句襟句龍開關枯條連輿接席獠獵浏溧密密寂寂迷蹤牛喘嗆勁清靜曲柄鑽入井三洪三思而後行十二指腸事契戍漕疏通私錢外動詞宛景矛吳鴻箱櫃顯軌線帖兒謝箋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