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帙的意思、貝帙的詳細解釋
貝帙的解釋
借指佛經經匣。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 天寧寺 ﹞第二層大殿上置白石香爐,蓮炬高與殿齊,中供大佛三座,旁列梵相:或衣雲衲,倚竹杖,橫梵書貝帙;或抱膝聳肩,狀若鬼王;或閉目枯坐萬山中。”
詞語分解
- 貝的解釋 貝 (貝) è 蛤蜊、珠母、刀蚌、文蛤等有介殼軟體動物的總稱。 指貝類動物的硬殼:貝殼。貝雕。 古代用貝殼做的貨币。 姓。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帙的解釋 帙 ì 書、畫的封套,用布帛制成。 整理書籍:“書亂誰能帙,杯幹自可添”。 量詞,用于裝套的線裝書。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貝帙”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不同來源存在一定差異:
一、基本釋義
- 佛經經匣()
- 原指存放佛經的匣子,因古代佛經常用貝葉書寫并裝裱成冊,故稱。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中記載天甯寺陳設時提到“貝帙”,即指經卷匣盒。
二、引申比喻義()
- 由“貝”(象征珍貴的貝璧玉器)和“帙”(包裹禮物的布帛)組合而成,比喻品德高尚、行為規範之人,強調其珍貴如寶玉。
三、使用場景
- 本義多用于描述佛教典籍相關器物;
- 比喻義則用于褒揚道德修養深厚者,常見于文學性表達。
補充說明
兩處來源側重不同,可能因語境産生差異。若涉及古籍或佛教文獻,建議優先參考“佛經經匣”釋義;若用于人物品評,則取比喻義更貼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貝帙的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
貝帙(bèi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貝和帙。貝帙的部首是貝,總共有6畫。貝帙的全碼是U+8D1D,GB2312編碼為B1A4。
貝(bèi)是一個很常見的字,它是象形字,古時候用來指代貝殼,也可引申為財富、寶貝之意。貝字的部首是貝,含義與貝帙相近。
帙(zhì)是一個意義較為獨特的字。它也是象形字,古代用來指代包裹東西的組織物或布料,類似于今天的包裝材料。帙字的部首是巾,表明它與帛(bó)這種貴重的絲織品有關。
貝帙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用以指代滾筒式的紙或帛卷,用以存放古代文獻或經卷。在古代文獻中,貝帙與書籍或文獻的存儲和保護有關。
貝帙的繁體字為貝帙,隻是在貝字的偏旁部首上加了一個足字旁,形态上稍微有所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貝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包括貝→貝、贲、貝。而帙的古代寫法變體較少,一般基本保持現在的形态。
以下是一個例句,用來展示貝帙在古代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這本經書是保存在貝帙裡的。
組詞方面,貝帙可以與其他字組成許多詞語,如貝殼、貝洛普斯(古代用來指代紙質文檔的貝帙)、貝帙收藏等。
與貝帙意義相近的詞語有文集、文庫等,它們也可用來指代收集和保存古代文獻的容器。
至于貝帙的反義詞,由于貝帙本身比較特定,沒有一個明确的反義詞可以對應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