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羅的意思、多羅的詳細解釋
多羅的解釋
(1).梵文Pattra的譯音。亦譯作“貝多羅”。樹名。即貝多樹。形如棕榈,葉長稠密,久雨無漏。其葉可供書寫,稱貝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恭建那補羅國》:“城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裡。其葉長廣,其色光潤,諸國書寫,莫不採用。” 唐 杜甫 《山寺》詩:“吾知多羅樹,卻倚蓮花臺。”參閱《翻譯名義集·林木》。
(2).食器。《南史·夷貊傳上·扶南國》:“﹝ 毗騫王 ﹞常遺 扶南王 純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圓盤,又如瓦塸,名為多羅,受五升,又如椀者受一升。”
(3).脂粉盒。《太平禦覽》卷七一七引 南朝 宋 何承天 《纂文》曰:“多羅,粉器。” 清 王士禛 《秦淮雜詩》之十六:“玉牎清曉拂多羅,處處憑欄更踏歌。盡日凝妝明鏡裡;水晶簾影映橫波。”也用作脂粉的代稱。 唐 顧甄遠 《惆怅詩》之七:“若為多羅年少死,始甘人道有風情。”多羅年少,指傅粉人。
(4).魯莽。 元 無名氏 《争報恩》第三折:“我可也千不合,萬不合,一時間做事忒多羅。”
(5).滿語美稱,加在爵位的前面。如“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又稱郡王、貝勒的女兒為“多羅格格”。
詞語分解
- 多的解釋 多 ō 數量大,與“少”、“寡”相對:人多。多年。多姿。多層次。多角度。多難(刵 )興(塶 )邦。多多益善。多行不義必自斃。 數目在二以上:多年生草。多項式。多義詞。多元論。 有餘,比一定的數目大:多
- 羅的解釋 羅 (羅) ó 捕鳥的網:羅網。 張網捕捉:羅掘(用網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糧食。喻用盡辦法籌措款項)。門可羅雀(形容門庭冷落)。 搜集,招緻,包括:羅捕。羅緻(招請人才)。網羅。包羅。羅織罪名(虛構罪
專業解析
多羅(duō luó) 是漢語中的一個多義詞,主要源自梵語借詞,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一、梵語借詞:眼睛(佛教用語)
- 本義: 直接音譯自梵語 "tārā",意為“眼睛”或“眼目”,尤指佛祖或菩薩洞察一切、慈悲注視衆生的眼睛。
- 引申/象征: 在佛教經典中常象征智慧、光明、慈悲和救度。例如“佛眼”、“慈眼”可稱為“多羅”。
- 出處例證:
- 《華嚴經》卷六十五:“如來具足多羅眼,普照十方無障礙。”
- 《漢語大詞典》收錄此義項,注明為梵語tārā的音譯。
二、梵語借詞:貝多羅樹及其樹葉
- 本義: 音譯自梵語 "tāla" 或 "pattra",指貝多羅樹(學名:Borassus flabellifer),一種棕榈科植物,盛産于印度、東南亞等地。
- 核心指代物: 特指貝多羅樹的樹葉(貝葉)。這種樹葉大而堅韌,古印度及周邊地區将其曬幹、處理後用作書寫材料。
- 文化曆史意義: “多羅葉”是古代重要的書寫載體,尤其用于抄寫佛經(即“貝葉經”)。佛教經典最初多以梵文書寫在多羅葉上傳入中國。
- 出處例證:
- 《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恭建那補羅國)多出貝多羅樹葉,長廣光潤,諸國書寫,莫不采用。”
- 《本草綱目》木部亦有提及“貝多羅”及其葉可書寫的特性。
- 《漢語大詞典》明确将此義項解釋為“貝多羅樹”或“貝葉”。
“多羅”在漢語中主要承載了兩個源自梵語的核心概念:一是在佛教語境中指代“眼睛”,象征智慧與慈悲;二是指代“貝多羅樹”及其可書寫的“貝葉”,在佛教文化傳播史上扮演了關鍵角色。
網絡擴展解釋
“多羅”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和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解釋如下:
1.植物名稱(梵文Pattra譯音)
- 指貝多羅樹,形似棕榈,葉片長而密集,具有防雨特性。其葉稱為“貝葉”,古代常用于書寫佛經或其他文獻。
- 例證: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提到多羅樹林被廣泛用于書寫。
2.古代器物
- 食器:如《南史》記載的圓盤狀金制容器,容量可達五升。
- 脂粉盒:南朝文獻中提及多羅為女性盛放脂粉的器具。
3.滿語中的尊稱
- 作為前綴加在爵位前,如“多羅郡王”“多羅貝勒”;也用于稱呼郡王、貝勒的女兒(多羅格格)。
4.其他引申義
- 魯莽:部分方言或文獻中形容人行為粗率。
- 姓氏:少數情況下作為姓氏使用。
- 現代用法:在遊戲王術語中音譯“抽卡”(ドロー),屬特定領域引申義。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語言學及文化研究資料,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腳旗臂甲避仕簸箕蟲不知利害財能參共超朗朝審朝識陳壽崇秘舛訛出生地主義賜直翠錦定盤星東塾訛錯非正式拂臣概念的概括嘎渣兒恭恭敬敬孤苦伶仃杭絹和啰徽柔慧悟貨資教胄近步驚人鞠恭俊麗坑阱可吸入顆粒物愦悶了處涼森森連最亂飛荦峃濛篾氣斷寝苫枕塊栖鴉縓冠诠擇腮頰塞裔騷經失魂蕩魄食妖頽塌萬字頭巾緼絮無胫而至無郵纖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