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分茅的意思、分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分茅的解釋

分封王侯。古代分封諸侯,用白茅裹着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授予土地和權力,謂之“分茅”。《晉書·八王傳贊》:“有 晉 鬱興,載崇藩翰,分茅錫瑞,道光恒典。” 唐 楊巨源 《重送胡大夫赴振武》詩:“向年擢桂儒生業,今日分茅聖主恩。” 明 朱鼎 《玉鏡台記·寄家書》:“哲人萎棄真堪悼,你勳庸未克遂分茅。” 清 葉廷琯 《吹網錄·明潞王畫蘭石刻》:“集蓼早憂家國難,分茅空負祖宗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分茅是源自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專有名詞,字面指“分取茅草”,實際象征天子授予諸侯封地的權力儀式。其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字義分解


二、本義與儀式

指周代分封諸侯時,以五色土築社壇,按方位取相應顔色的泥土,用白茅包裹授予諸侯,象征領土統治權的合法移交。

例:《尚書·禹貢》載“厥貢惟土五色”,孔穎達疏解為分封儀式用土;《史記·三王世家》更明确記載漢武帝封皇子時“苴以白茅,授以社土”。


三、引申含義

  1. 分封領地

    特指帝王裂土封侯,授予宗室或功臣管理權。如《晉書·諸侯王列傳》載“分茅錫瑞,疆理南土”。

  2. 權力象征

    白茅包裹的社土代表君權神授,諸侯憑此确立統治合法性,《禮記·祭統》稱“諸侯守土,主其祭”即源于此制。


四、文化延伸

後世以“裂土分茅”代指分封,成為政權更疊或功勳獎賞的典故。如明代丘濬《大學衍義補》評述:“分茅胙土,以藩屏王室”。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分茅”是中國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的重要儀式,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和曆史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分茅”又稱“授茅土”或“分茅裂土”,指古代帝王用白茅包裹泥土授予諸侯,象征賜予土地和權力。這一儀式體現了天子對諸侯的冊封權威,白茅代表潔淨,泥土象征疆土,兩者結合寓意權力與責任的授予。

  2. 曆史來源與文獻記載
    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後延續至晉、唐等朝代。如《晉書·八王傳贊》記載:“分茅錫瑞,道光恒典”,唐代楊巨源詩雲“今日分茅聖主恩”,均體現其作為國家典制的重要性。明代朱鼎的《玉鏡台記》等文學作品也多次引用此詞。

  3. 儀式象征與功能

    • 白茅:古人視白茅為神聖植物,常用于祭祀,象征純潔與溝通天地。
    • 授土:授予特定顔色的泥土(如五色土),代表諸侯對封地的統治權。
      通過儀式,帝王既強化了中央集權,又明确了諸侯的臣屬關系。
  4. 使用場景與延伸意義
    除分封儀式外,“分茅”在詩詞中常被用來比喻功勳封賞,如陸遊詩句“欲分茅舍度殘年”。後世也引申為對重大功勞的褒獎,但核心仍圍繞權力與土地的分配。

注意:部分資料提及“分茅”與貧富分配相關(如),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主流觀點仍以分封制度為核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晉書》《唐會要》等史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暗經白地寶緒犇騰筆帖式布新不知痛癢踩歲巢繇遲俄摧剉摧身碎首寸食電壓互感器乏貨犯忤襎裷官倒孤茕賀鬼畫眉護國軍謇吃簡約詳核緝麻近垧擊壤鼓腹沮異狂蹶連白離迷龍尾陸弟媒主宓穆鬧飲攀沿澎赑鉛锷千裡同風撬棍情由驅曳仁廟山頹邥垂收聚耍叉鼠梨書囊梳栉恬淡迢迢透過投向頽弊屯租聞樣賢緼媟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