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分茅的意思、分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分茅的解釋

分封王侯。古代分封諸侯,用白茅裹着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授予土地和權力,謂之“分茅”。《晉書·八王傳贊》:“有 晉 鬱興,載崇藩翰,分茅錫瑞,道光恒典。” 唐 楊巨源 《重送胡大夫赴振武》詩:“向年擢桂儒生業,今日分茅聖主恩。” 明 朱鼎 《玉鏡台記·寄家書》:“哲人萎棄真堪悼,你勳庸未克遂分茅。” 清 葉廷琯 《吹網錄·明潞王畫蘭石刻》:“集蓼早憂家國難,分茅空負祖宗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分茅”是中國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的重要儀式,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和曆史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分茅”又稱“授茅土”或“分茅裂土”,指古代帝王用白茅包裹泥土授予諸侯,象征賜予土地和權力。這一儀式體現了天子對諸侯的冊封權威,白茅代表潔淨,泥土象征疆土,兩者結合寓意權力與責任的授予。

  2. 曆史來源與文獻記載
    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後延續至晉、唐等朝代。如《晉書·八王傳贊》記載:“分茅錫瑞,道光恒典”,唐代楊巨源詩雲“今日分茅聖主恩”,均體現其作為國家典制的重要性。明代朱鼎的《玉鏡台記》等文學作品也多次引用此詞。

  3. 儀式象征與功能

    • 白茅:古人視白茅為神聖植物,常用于祭祀,象征純潔與溝通天地。
    • 授土:授予特定顔色的泥土(如五色土),代表諸侯對封地的統治權。
      通過儀式,帝王既強化了中央集權,又明确了諸侯的臣屬關系。
  4. 使用場景與延伸意義
    除分封儀式外,“分茅”在詩詞中常被用來比喻功勳封賞,如陸遊詩句“欲分茅舍度殘年”。後世也引申為對重大功勞的褒獎,但核心仍圍繞權力與土地的分配。

注意:部分資料提及“分茅”與貧富分配相關(如),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主流觀點仍以分封制度為核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晉書》《唐會要》等史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分茅》是一個動詞短語,意為“分開草帽”。根據漢字的結構,可以把它分解成兩個部首和五個筆畫。其中,“分”字的部首是“刀”,表示動作的切分;“茅”字的部首是“艸”,表示植物。分茅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居民在進行分工勞動時,用刀将茅草割成一片片,以制作草帽和其他器物。 古代的漢字寫法可以通過研究甲骨文、金文和隸書等來進行了解。關于“分茅”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可能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然而,根據現有的曆史文獻和字形的演變推測,古代可能将“分茅”寫作“分茆”。茆即指茅草,也是用來制作草帽的材料之一。 以下是一個例句來幫助理解“分茅”這個詞的用法:“村民們在田間辛勤勞作,有人負責分茅,有人負責割麥。” 與“分茅”相關的組詞有“草帽”、“制作”;近義詞可有“割茅”、“制茅”;反義詞則可以是“合茅”、“紮茅”。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