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讨的意思、平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讨的解釋

讨伐平定。 漢 袁紹 《與公孫瓒書》:“前以 西山 陸梁,出兵平讨,會 麴義 餘殘,畏誅逃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平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與軍事行動相關,具有特定的曆史語境和用法。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平讨”的詳細含義:

  1. 平定征讨:

    • 核心釋義: 指通過武力手段平定叛亂、讨伐不臣或征服敵對勢力,以達到恢複秩序、建立統治或消除威脅的目的。它強調的是一個完整的軍事行動過程,既包含“讨伐”(主動出擊、攻擊)的行動,也包含最終實現“平定”(使恢複平靜、秩序)的結果。
    • 詞素解析:
      • 平 (píng): 本義指平坦、不傾斜,引申為使安定、使太平、平息(叛亂、紛争)。在“平讨”中,“平”側重于行動的目标和結果,即恢複和平、秩序或中央權威。
      • 讨 (tǎo): 本義指聲讨、譴責,引申為征伐、誅殺。在“平讨”中,“讨”側重于采取軍事行動本身,即出兵攻打、征伐。
    • 結合義: “平”與“讨”結合,構成了一個動補或聯合結構的複合詞,意指“通過征讨(的手段)來實現平定(的目的)”。
  2. 曆史語境與典型用法:

    • “平讨”一詞在古代文獻,尤其是史書、政論或軍事文書中較為常見,常用于描述中央政權對地方割據勢力、叛亂武裝或外敵入侵所采取的軍事鎮壓或征服行動。
    • 例句(典型語境):
      • “朝廷遣将平讨叛軍,數月乃定。”(朝廷派遣将領去平定征讨叛軍,幾個月後才安定下來。)
      • “諸侯不朝,天子興師平讨之。”(諸侯不履行朝見天子的義務,天子就發動軍隊去平定征讨他們。)
      • “邊患頻仍,大将軍受命平讨北疆。”(邊境禍患頻繁,大将軍奉命去平定征讨北方邊疆。)
  3. 現代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平讨”一詞的使用頻率極低,幾乎隻出現在特定的曆史叙述、仿古文體或研究古代軍事、曆史的學術著作中。日常口語和現代書面語中,更常用“平定”、“讨伐”、“鎮壓”、“征服”等詞來表達類似含義。

權威性參考來源說明:

由于“平讨”是一個相對古雅且使用範圍較窄的詞彙,其權威解釋主要來源于大型、專業的漢語辭書。以下來源提供了詳盡的釋義和例證(請注意,這些是權威的紙質或官方線上辭書,但部分可能不提供公開的免費鍊接或特定詞條的直接鍊接):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對“平讨”有精确定義和書證(古代文獻用例)。其編纂由國家級學術機構主持,具有最高權威性。您可以訪問其官方線上版(通常需訂閱)或在圖書館查閱紙質版。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辭源》(第三版): 專門收錄古漢語詞彙和文史百科條目的大型辭書,對“平讨”的詞義源流、曆史用法有深入解析。商務印書館出版,是研究古代漢語和文化的權威工具書。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雖然主要收錄現代漢語詞彙,但對于“平讨”這類仍在特定語境(如曆史叙述)中使用的古語詞,也會給出簡明釋義。商務印書館出版,是國家語言文字規範标準的重要依據。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4. 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提供“平讨”的釋義為“平定討伐”。該詞典由台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編纂,具有官方權威性。來源: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平讨”意指通過軍事征伐的手段來達到平定叛亂、征服敵對勢力、恢複秩序的目的。它是一個帶有強烈曆史色彩的軍事術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其準确釋義和用法應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專業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平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讨伐平定,多用于描述通過武力手段平息叛亂或動亂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平”和“讨”二字組成,其中“平”指平定、使安定,“讨”指讨伐、征讨。組合後表示通過軍事行動鎮壓叛亂以恢複秩序。

  2. 拼音與注音

    • 拼音:píng tǎo
    • 注音符號:ㄆㄧㄥˊ ㄊㄠˇ
      這一發音在曆代文獻中較為固定,如漢朝袁紹《與公孫瓒書》中即使用此音。
  3. 出處與用法
    典型用例可見于漢代文獻,例如袁紹在信中寫道:“前以西山陸梁,出兵平讨,會麴義餘殘,畏誅逃命。”此處“平讨”指對西山的軍事鎮壓行動。該詞多用于正式文書或曆史記載,體現古代統治者對反叛勢力的處理方式。

  4. 字義延伸解析

    • 平:既有“使表面無凹凸”(如“平路”)的物理含義,也包含“消除矛盾”(如“平息争端”)的抽象意義。
    • 讨:本義為聲讨、譴責,後引申為軍事征伐,如《左傳》中“讨不義也”。
      二字結合後,更強調通過武力手段實現社會秩序恢複的目的。

需要說明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更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文研究場景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和滬江線上詞典的權威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味羹鞭炮畢天不毬的怎稱提城險趁鬧摛章春牛誕蕩斷無此理豐神綽約符谶隔宿滾水橫授環餅護葉江城子谏折戒谕疾據靜潔經時久喪齎運居舍磕膝頭子練日連室路柳牆花麥紙嫚易浼渎門豹門牌冥海靡然順風凝露骢紐絆怒浪清潔欽隆勤娘子窮阙虬角期質阙一不可群機壤驷深呼吸説夢私祭遂郊铤走通牓吐華瓦窯微博下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