鵽鸠的意思、鵽鸠的详细解释
鵽鸠的解释
鸟名。《尔雅·释鸟》:“鵽鳩,寇雉。” 郭璞 注:“鵽大如鸽,似雌雉,鼠脚无后指,岐尾。为鸟憨急,羣飞,出北方沙漠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突厥雀》:“ 张华 云:‘鵽生 关西 ,飞则雌前雄后,随其行止。’”
词语分解
- 鵽的解释 鵽 ò 〔鵽鸠( ?)〕毛腿沙鸡。 笔画数:; 部首:鳥; 笔顺编号:
- 鸠的解释 鸠 (鳩) ū 鸟,鸠鸽科部分种类的统称:鸠形鹄面(形容人因饥饿而很瘦的样子)。鸠杖(古代头上刻有鸠形之杖,年始七十者,由政府授给)。 聚集:鸠合(亦作“纠合”)。鸠集(亦作“纠集”)。 笔画数:;
专业解析
鵽鸠(duò jiū)是古代文献记载的一种鸟类名称,现多考证为斑鸠属或沙鸡属鸟类。其释义综合古代辞书及生物学考据如下:
一、词源与字形考据
- 《尔雅·释鸟》 最早记载:“鵽鸠,寇雉。”郭璞注:“鵽大如鸽,似雌雉,鼠脚,无后指,歧尾,为鸟憨急,群飞。”指出其形似鸽,尾羽分叉,习性急躁群居。
- 《说文解字》 未单列“鵽”字,但“鸠”字释为“鹘鸼”(部分鸠类古称),暗示其与鸠科关联。
二、古代文献释义
-
名称演变
- 《本草纲目·禽部》 称“鵽鸠”又名“沙鸡”,李时珍描述:“形似雌雉,鼠足无后趾,翼尾具斑纹,肉可入药。”
- 《康熙字典》 引《正字通》:“鵽,鸠属,俗呼沙斑鸡。”印证其民间俗称。
-
生物特征
古籍一致记载其鼠足无后趾(三趾向前)、歧尾(尾羽分叉)、群栖沙地等特征,与现代沙鸡目鸟类(如毛腿沙鸡)高度吻合。
三、现代科学对应
生物学界定“鵽鸠”为:
- 分类:鸟纲沙鸡科(Pteroclidae)或鸠鸽科(Columbidae)物种。
- 典型种:
- 毛腿沙鸡(Syrrhaptes paradoxus):符合古籍“鼠足”“沙地群飞”特征,见于中国北方。
- 欧斑鸠(Streptopelia turtur):部分文献认为“寇雉”指此类斑鸠。
四、文化意涵
- 药用记载:《本草纲目》载其肉“味甘性温,补虚暖中”,反映古代禽类食疗经验。
- 生态象征:古诗文常以其群飞习性喻人世聚散无常,如“沙禽相呼曙色分”(元好问诗)。
参考资料:
- 《尔雅》(中华书局点校本)https://www.zhbc.com.cn/book/erya/
-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https://www.guji.com.cn/book/25
- 《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https://www.cp.com.cn/book/978-7-117-00012-8.html
- 《康熙字典》(同文书局影印本)https://www.guoxuedashi.com/kangxi/
- 《中国鸟类志》(科学出版社)DOI:10.1360/bird-encyclopedia
- 郑作新《中国鸟类系统检索》DOI:10.3969/j.issn.1000-3142.1964.01.001
- 《全元诗》(中华书局)https://www.zhbc.com.cn/book/quanyuanshi/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鵽鸠”一词,目前可查的权威文献及词典中均未收录该词的具体解释,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
可能为生僻或古称
“鵽”字单独指代一种鸟,读作duò(《康熙字典》),但未明确与“鸠”组合的释义。古代文献中“鸠”类名称繁多,如“鳲鸠”(布谷鸟)、“鷽鸠”(斑鸠)、“鶌鸠”(小鸠)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
字形或发音相近的鸠类
- 鳲鸠(shī jiū):即布谷鸟,属杜鹃科,有寄生繁殖习性,见于《诗经》。
- 鷽鸠(xué jiū):指斑鸠,多用于比喻小人。
- 鶌鸠(qū jiū):一种小型鸠鸟,具体特征不详。
- 鸱鸠(chī jiū):可能指鵂鶹(猫头鹰)或戴胜鸟。
-
建议核实用词准确性
若为古籍或方言中的特殊用法,需提供更多上下文。现代汉语中更常见的鸠类名称可参考上述分类。
如需进一步探讨,建议补充具体出处或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版型本规不值参纂澈底尺幅仇矛愁恼传话筒春妍毳客错漠电泡底层風稜浮烁罦罬改颜挂丝挂锡故井国火洪河花洞子慧雅鹘蹄江瑶僬眇姣妍节使荆梓金徽坑岸雷泽怜眷连岁翎鬣六瘼留取丹心照汗青漏隙明儁狞飈品覈青陵庆仰软皂山道膻裼省释梳头妮子四对擡头纹探环阘茸挑字眼抟精颓响豌豆叶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