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首再拜的意思、頓首再拜的詳細解釋
頓首再拜的解釋
頓首:以頭叩地而拜;再拜:拜兩次。古代的一種跪拜禮。亦指舊時信劄中常用作向對方表示敬意的客套語。
詞語分解
- 頓首的解釋 磕頭;叩頭下拜常用于書信、名帖中的敬辭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周禮;大祝》丘遲頓首。;; 南朝齊; 丘遲《與陳伯之書》詳細解釋.磕頭。舊時禮節之一。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漢書·東方朔傳》
- 再拜的解釋 古代一種隆重的禮節,先後拜兩次,表示鄭重奉上的意思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墨子起,再拜。;;《墨子;公輸》再拜大将軍足下。;;《史記;項羽本紀》公子再拜。;;《史記;
專業解析
“頓首再拜”是古代中國表示極度恭敬的禮節用語,主要用于書信、奏章或祭祀等莊重場合。其含義可拆解分析如下:
一、詞語釋義
- 頓首:以頭叩地即起,屬“九拜”之一。《周禮·春官·大祝》載:“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鄭玄注:“頓首拜,頭叩地也。”常用于平輩或下對上的敬禮,後演變為書信敬辭。
- 再拜:連續行兩次拜禮,表示加倍的敬意。《禮記·玉藻》雲:“大夫再拜稽首而退。”體現對尊長或神靈的至高尊崇。
- 合義:二字連用強化禮節的隆重性,表達至誠恭敬、謙卑懇切的态度,多見于臣子奏章(如諸葛亮《出師表》結尾“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或祭祀文辭。
二、文化背景與用法
- 等級象征:頓首禮輕于稽首(跪拜時頭觸地停留),重于空首(跪拜時頭懸空),反映古代禮制的森嚴層級。
- 文書格式:漢魏以降,書信用“頓首”表敬(如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首句“羲之頓首”),而“頓首再拜”多用于結尾,如宋代奏疏常見“臣某頓首再拜謹言”。
- 宗教儀式:祭祀祝文常以“頓首再拜”啟禀神明,如唐代祭天文書《貞觀禮》載:“天子再拜,群臣頓首。”
三、權威文獻佐證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頓首”為“磕頭;叩頭下拜”,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勾踐頓首再拜曰:‘孤臣敢不奉教焉!’”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明确“再拜”為“拜兩次,古代隆重的禮節”,引《戰國策·齊策四》:“梁王虛上位,遣使者再拜而請。”
- 《周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
系統記載九拜之制,為理解頓首的禮法淵源提供核心依據。
四、現代應用與演變
今雖無實際跪拜之儀,但“頓首再拜”仍存于仿古文書(如祭黃帝陵文)及學術研究。其文化内涵融入“叩首”“敬拜”等詞彙,成為中華禮儀文明的符號化表達。
參考文獻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7卷 第1280頁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第198頁
《周禮注疏》卷二十二
《史記》卷六十七
《禮記正義》卷二十九
網絡擴展解釋
“頓首再拜”是古代禮儀用語,具體含義如下:
-
基本釋義
由“頓首”和“再拜”兩部分組成:
- 頓首:以頭叩地後立即擡起,是古代跪拜禮之一,常用于地位相當者之間的敬禮。
- 再拜:連續行兩次拜禮,表示極度恭敬。
合起來指一種鄭重的跪拜禮節,也用于書信結尾表示謙敬。
-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越王勾踐向孔子弟子子貢表達敬意時說:“勾踐頓首再拜曰:‘孤嘗不料力,乃與吳戰……’”體現臣屬對賢者的懇切态度。
-
使用場景
- 禮儀場合:古代臣子對君主、學生對師長等正式行禮時使用。
- 書信應用:舊時文人書信常用此語結尾,類似現代“此緻敬禮”,如蘇轼、王安石等文人的信劄中可見。
-
現代意義
如今已不用于實際禮儀,但在文言書信、曆史文獻研究及傳統禮儀複現活動中仍可能被提及,主要作為文化符號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
百思不得其解百聞不如一見拜影寶月秉憲博明布帆無恙補集布揚偁述陳勝蚩旗禱求德道店夥短绠兒女成行返修肥馬輕裘斐然翡帷婦姑高說觀河寒蠢豪牛黑眼定心黑痣花錦渾然潔清姬國濟濟斌斌津澤來會料嘴鹿虻猡猓落卷謬政鳥蟲篆弄兵憑肩語起辦青薠人販子日暮途窮入月酾流舌辨沈嫚使馬水厄厮鬧竦踴檀林無支祁瑕穢小詞霄月斜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