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首再拜的意思、顿首再拜的详细解释
顿首再拜的解释
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再拜:拜两次。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亦指旧时信札中常用作向对方表示敬意的客套语。
词语分解
- 顿首的解释 磕头;叩头下拜常用于书信、名帖中的敬辞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周礼;大祝》丘迟顿首。;; 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详细解释.磕头。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汉书·东方朔传》
- 再拜的解释 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谨使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史记;项羽本纪》墨子起,再拜。;;《墨子;公输》再拜大将军足下。;;《史记;项羽本纪》公子再拜。;;《史记;
专业解析
“顿首再拜”是古代中国表示极度恭敬的礼节用语,主要用于书信、奏章或祭祀等庄重场合。其含义可拆解分析如下:
一、词语释义
- 顿首:以头叩地即起,属“九拜”之一。《周礼·春官·大祝》载:“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郑玄注:“顿首拜,头叩地也。”常用于平辈或下对上的敬礼,后演变为书信敬辞。
- 再拜:连续行两次拜礼,表示加倍的敬意。《礼记·玉藻》云:“大夫再拜稽首而退。”体现对尊长或神灵的至高尊崇。
- 合义:二字连用强化礼节的隆重性,表达至诚恭敬、谦卑恳切的态度,多见于臣子奏章(如诸葛亮《出师表》结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或祭祀文辞。
二、文化背景与用法
- 等级象征:顿首礼轻于稽首(跪拜时头触地停留),重于空首(跪拜时头悬空),反映古代礼制的森严层级。
- 文书格式:汉魏以降,书信用“顿首”表敬(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首句“羲之顿首”),而“顿首再拜”多用于结尾,如宋代奏疏常见“臣某顿首再拜谨言”。
- 宗教仪式:祭祀祝文常以“顿首再拜”启禀神明,如唐代祭天文书《贞观礼》载:“天子再拜,群臣顿首。”
三、权威文献佐证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顿首”为“磕头;叩头下拜”,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勾践顿首再拜曰:‘孤臣敢不奉教焉!’”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明确“再拜”为“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引《战国策·齐策四》:“梁王虚上位,遣使者再拜而请。”
- 《周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
系统记载九拜之制,为理解顿首的礼法渊源提供核心依据。
四、现代应用与演变
今虽无实际跪拜之仪,但“顿首再拜”仍存于仿古文书(如祭黄帝陵文)及学术研究。其文化内涵融入“叩首”“敬拜”等词汇,成为中华礼仪文明的符号化表达。
参考文献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7卷 第1280页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第198页
《周礼注疏》卷二十二
《史记》卷六十七
《礼记正义》卷二十九
网络扩展解释
“顿首再拜”是古代礼仪用语,具体含义如下:
-
基本释义
由“顿首”和“再拜”两部分组成:
- 顿首:以头叩地后立即抬起,是古代跪拜礼之一,常用于地位相当者之间的敬礼。
- 再拜:连续行两次拜礼,表示极度恭敬。
合起来指一种郑重的跪拜礼节,也用于书信结尾表示谦敬。
-
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越王勾践向孔子弟子子贡表达敬意时说:“勾践顿首再拜曰:‘孤尝不料力,乃与吴战……’”体现臣属对贤者的恳切态度。
-
使用场景
- 礼仪场合:古代臣子对君主、学生对师长等正式行礼时使用。
- 书信应用:旧时文人书信常用此语结尾,类似现代“此致敬礼”,如苏轼、王安石等文人的信札中可见。
-
现代意义
如今已不用于实际礼仪,但在文言书信、历史文献研究及传统礼仪复现活动中仍可能被提及,主要作为文化符号存在。
别人正在浏览...
百宝囊白狗报效辩诬膘肥不舞之鹤插羽赤凤皇来穿綳牀敷传旨垂耳下首村径點筆东霤动手术吠蛤蛊道蚝珠红麴坏腹皇波回心转意火耕流种茭葑极绌几乎近狎寖兴髡牝良师凌烁领系泷漉鸾筝蒙然民壮偶题配电盘匹夫邛竹秋红屈才曲神人神召伯棠设险时蹇手平同知童子痨团拜驼背王义玩火伟词緼着无底壑小姑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