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遁秦的意思、遁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遁秦的解釋

(1).謂逃避 秦 的苛政。《漢書·梅福傳》:“ 叔孫通 遁 秦 歸 漢 ,製作儀品。”

(2).泛指逃避亂世、苛政。 元 楊維桢 《題<陶弘景移居圖>》詩:“ 句容 洞天元第八, 茅 家兄弟遁 秦 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遁秦”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逃避秦朝的暴政,隱遁山林,尋求安甯。這一詞彙源于秦朝嚴刑峻法、苛捐雜稅和高壓統治的曆史背景,反映了古人面對暴政時選擇歸隱以保全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以下從詞義、典故與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遁”的本義

    “遁”在古漢語中意為逃避、隱退。《說文解字》釋為“逃也”,引申為避開世俗、歸隱山林的行為。

    來源參考: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秦”的象征意義

    秦朝以法家治國,推行嚴苛律法(如“連坐制”)、繁重徭役(如修築長城、阿房宮),導緻民不聊生。“秦”在此成為暴政的代名詞。

    來源參考: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3. “遁秦”的合成詞義

    二字結合,特指為躲避秦朝暴政而隱居的行為,強調對高壓統治的消極反抗與對個人自由的追求。


二、曆史典故與文學溯源

“遁秦”的意象常見于古代文獻,代表事件包括:

  1. 商山四皓避世

    秦末四位隱士(東園公、甪裡先生、绮裡季、夏黃公)為避秦亂隱居商山(今陝西商洛),後成為高潔隱士的象征。

    來源參考:班固《漢書·張良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桃花源記》的集體“遁秦”

    陶淵明筆下“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的世外桃源,直接描繪了百姓為逃避秦政而集體隱居的理想世界。

    來源參考:陶淵明《桃花源記》收錄于《陶淵明集》中華書局校注本。

  3. 伯夷、叔齊的隱喻

    雖為商周之際人物,但後世常以二人“不食周粟”的典故類比“遁秦”,強調對暴政的不合作态度。

    來源參考: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


三、文化内涵與精神象征

  1. 消極反抗的生存智慧

    在無法直接對抗強權時,隱遁成為保全性命與尊嚴的策略,體現了道家“避世存身”的思想。

  2. 理想社會的文化投射

    “遁秦”衍生出對烏托邦的向往(如桃花源),寄托了民衆對和平、平等生活的渴望。

  3. 士人精神的符號化

    文人常以“遁秦”自喻清高,如李白“何如鸱夷子,散發棹扁舟”(《古風》),借範蠡遁世典故抒發對自由之志。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漢)撰,徐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2. 司馬遷(漢),《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
  3. 班固(漢),《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
  4. 陶淵明(晉),《陶淵明集》,逯欽立校注,中華書局,1979年。
  5. 王先謙(清),《漢書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遁秦”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詞義

  1. 逃避秦朝苛政
    指秦朝時期因嚴酷法令和暴政,部分士人或百姓選擇隱退或逃離。例如《漢書·梅福傳》記載“叔孫通遁秦歸漢”,描述了叔孫通為躲避秦政投奔漢朝的曆史事件。

  2. 泛指逃避亂世或苛政
    在文學中,“遁秦”常被引申為對任何暴政或動蕩時代的反抗與逃離。如元代楊維桢詩中的“茅家兄弟遁秦臘”,即以秦喻指亂世,表達隱逸避禍的意向。


二、具體出處與曆史背景


三、用法與引申


四、總結

“遁秦”從具體曆史事件演變為文化符號,既承載了對秦政的批判,也反映了古代文人隱逸避世的思想傾向。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書》相關篇章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報務員不幹不凈策名承澤馳逐催驅錯開戴頭而來谠論點青點校隄遏焍黃丁家艱東薔恩澤侯海塗谽呀解仇極慮金篦術徑術矜嗟進士科謹重就法劇韻來葉老萊露表慮猜偻行幔幙門丁免绖朋酒砰通锵锵濟濟窮景區區惓惓沙文主義神龜樂申展身姿世宙手模淑好松虎速決戰鎖細堂尊貪劣貼親同文共規通知偷聲頹業慰谕聞風而至無隙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