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遁名的意思、遁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遁名的解释

犹言隐姓埋名。《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三国 魏 刘邵 《七华》:“ 玄休先生 ,弃世遁名。”《梁书·文学传下·谢几卿》:“遁名屠肆,发迹关市,其人缅邈,餘流可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遁名是汉语中具有文化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隐匿姓名或淡化声名的方式避世隐居。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遁"本义为逃避、隐藏,"名"指姓名或声誉,二字组合后形成"隐姓埋名"的深层语义结构。

该词在具体使用中存在三层内涵:

  1. 行为层面:指主动舍弃社会身份的行为状态,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记载的"遁名之士"即代指隐逸者群体
  2. 心理层面:蕴含道家"无为"思想,与《道德经》"大隐隐于市"的哲学理念相通,体现对世俗功名的疏离态度
  3. 文学意象:古典诗词中常用作高洁品格的象征,如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即暗含遁名意象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该词由最初具象的隐姓埋名行为,逐渐延伸出"不慕荣利"的价值取向。据《中国隐逸文化史》考证,魏晋时期"遁名"开始与士大夫精神追求产生深度关联,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其书面语特征,多用于学术论著及文学创作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遁名”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为主动避开名誉或声望,隐姓埋名以隐藏身份或才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词由“遁”(逃避、隐藏)和“名”(名声、身份)组成,字面意为“逃避名声”,引申为不愿显露个人才能或身份,强调低调避世的态度。

  2. 出处与文献引用

    • 最早可追溯至《左传·僖公十二年》中的“子遁名乎?”(你隐瞒了名字吗?)。
    • 三国时期刘邵在《七华》中提及“玄休先生,弃世遁名”,描述隐士远离世俗的行为。
    • 《梁书·文学传》中“遁名屠肆”一句,进一步体现隐姓埋名于市井的用法。
  3.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形容隐士、贤者主动避开世俗名利,或表达对张扬行为的否定。例如:“他功成身退,遁名江湖,不再过问世事。”

补充说明:
“遁”字本身有逃避、隐藏之意(如“遁迹”“逃遁”),与“名”结合后更凸显对名誉的疏离态度。这一概念在古代文人中常见,反映了道家“无为”“隐逸”思想的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

闇机白头蹀跇璧晖鞞扇舞跛足不伐层罗赤葛刺配错觉戴绖硐产番进附膻逐腥杠毂公助国老国相合会横逞涸鱼得水候虫花十八胡琴见告骄慢机锋嵇刘惊滩经綫巾褐金銮视草老天隔不了一层纸老爷儿撩是生非骊牝禄数鸣盗南藩盘领贫日趫敏晴爽青琐门起阳草却敌楼三炎势况侍膳师太诗帖寺臣死库容诵诤搜查宛宛文移芜鄙五积六受下笔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