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ath may be weighter than Mount Tai or lighter than a feather] 比喻輕重相差甚遠
“泰山鴻毛”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事物之間輕重或價值差距極大,通常用于強調生命、責任等重大選擇中的懸殊差異。以下是詳細解析:
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通過對比泰山(象征極重)和鴻毛(象征極輕),表達了對生命價值的深刻思考。
這一成語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氣節與責任的重視,如文天祥、嶽飛等曆史人物的選擇常被以此形容。現代語境中也用于強調價值判斷,例如:“環保與短期利益,猶如泰山鴻毛,不可混淆。”
注音:tài shān hóng máo(ㄊㄞˋ ㄕㄢ ㄏㄨㄥˊ ㄇㄠˊ)。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或經典文學進一步了解應用實例。
泰山鴻毛這個詞既是成語,也是一種形容詞。它的意思是指形容某物極其微不足道,如同泰山上的一根鴻毛。
該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泰為一個部首,毛為另一個部首。
泰的拼音為tài,表示大的意思,泰山是中國的五嶽之一,被視為巨大、莊嚴的象征。
毛的拼音為máo,表示人體的毛發或者微小的東西。
《泰山鴻毛》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漢朝的文學家劉向在他的著作《列仙傳》中首次使用了這個成語。
繁體字的寫法是「泰山鴻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泰山鴻毛」在古時被寫作「太山鴻貌」。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句子中,例如:他的問題在整個計劃中隻是泰山鴻毛,不值一提。
「泰山鴻毛」的近義詞有微不足道、滄海微塵。
反義詞為巨無霸、重要至極等。
除了作為一個成語外,「泰山鴻毛」也可以用來組成其他詞彙,例如泰山鴻毛之力、泰山鴻毛般的微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