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金制的馬匹。《漢書·張骞傳》:“天子既好 宛 馬,聞之甘心,使壯士 車令 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 宛王 貳師城 善馬……﹝ 宛王 ﹞遂不肯予 漢 使。 漢 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
(2).指 金馬門 。《文選·揚雄<解嘲>》:“ 公孫 創業於 金馬 ,驃騎發跡於 祁連 。”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 公孫弘 對策於 金馬門 。” 宋 葉適 《題費肅校書遺事》詩:“郤辭 金馬 直,歸卧 錫山 峯。” 清 黃宗羲 《與陳介眉庶常書》:“若復使之待詔 金馬 , 魏野 所謂斷送老頭皮也。”
(3).指 漢 代國家藏書之所。 漢 班固 《兩都賦》序:“内設 金馬 石渠 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匡贊》:“聖上好文,書籍之盛事,自古未有…… 前漢 有 金馬 、 石渠 , 後漢 有 蘭臺 、 東觀 。”
(4).指朝廷或帝都。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詩案》:“自家 章惇 ……鼠鑽倖穴,因而位列銅螭;孤假權門,自此威行金馬。” 康有為 《和臨桂周黻卿翰林有感》:“蹉跎夢金馬,感愴泣銅駞。”
(5).借指翰林院。亦指翰林。 宋 徐铉 《柳枝》詞:“ 金馬 詞臣賦小詩,梨園弟子唱新詞。” 明 何景明 《春雪諸翰林見過》詩之二:“置酒邀金馬,開軒對玉珂。” 清 龔自珍 《洞仙歌》:“又七載低顔軟塵紅,向 金馬 詞場,訊他榮悴。”參見“ 金********* ”。
(6).我國 福建省 沿海 金門 、 馬祖 兩島的并稱。
“金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金制馬匹
指用黃金鑄造的馬形器物,常見于古代外交或賞賜場景。例如《漢書·張骞傳》記載,漢武帝曾派使者攜帶“千金及金馬”向西域求取良馬。
金馬門
漢代宮門名,為學士待诏之處,後成為人才荟萃的象征。如《文選·揚雄<解嘲>》提到“公孫創業於金馬”,指公孫弘在此受漢武帝重用。
漢代國家藏書機構
與“石渠閣”并稱,是漢代皇家藏書之所。班固《兩都賦》序中提及“内設金馬石渠之署”。
代指朝廷或帝都
引申為權力中心,如明代陳汝元《金蓮記》用“威行金馬”形容權傾朝野。
翰林院或翰林學士
因金馬門與學術相關,後世借指翰林院及翰林官員,如葉適詩句“郤辭金馬直”。
福建金門、馬祖的合稱
現代用法中,特指我國福建省沿海的金門島和馬祖列島。
補充說明
《金馬》是一個成語,意為“金色的馬”,特指古代中國曆史上被賜予金色馬匹的地位和尊貴。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地位崇高、身份顯赫的人。
《金馬》的拆分部首是“金”和“馬”,其中,“金”是金屬部首,表示與金屬有關的意義;而“馬”是馬部首,表示與馬有關的意義。筆畫方面,“金”字有8畫,“馬”字有4畫。
《金馬》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史記·項羽本紀》。其中記載了漢朝末年,項羽在劉邦的進攻下,被迫撤退的故事。當時,項羽被迫離開自己的後援軍隊,隻身一人準備逃跑,卻遇到了樊哙送來的母馬和金鸢(金銀裝飾品)。項羽在得到這匹金色的良馬後,騎上它逃離了危險。後來,金色的馬成為象征着高尚品質、貴族地位和英勇精神的象征,因此演變成了成語《金馬》。
《金馬》的繁體字為「金馬」。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金字的寫法變體較多,有「釒」、「鈙」等寫法,這些寫法在簡化字改革後逐漸被統一為「金」。而馬字在古代書法中有多種寫法,現在常見的馬字是根據行書演變而來的。
1. 他是這個行業的金馬,深受大家的尊敬和青睐。 2. 那位演員以其出色的表演赢得了金馬獎。
組詞:金牌、純金、馬匹、馬躍、金碧輝煌。
近義詞:元馬、金牛、金驢
反義詞:鐵馬、霜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