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明的意思、敦明的詳細解釋
敦明的解釋
猶昭明。 宋 司馬光 《稷下賦》:“誠能撥去浮末,敦明本初,修先王之典禮,踐大聖之規模。”
詞語分解
- 敦的解釋 敦 ū 厚道,笃厚:敦樸。敦厚。敦實。 誠心誠意:敦聘。敦請。 督促:“使虞敦匠”。敦勸。敦促。 姓。 敦 ì 古代盛黍稷的器具。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明的解釋 明 í 亮,與“暗”相對:明亮。明媚。明淨。明鑒(a.明鏡;b.指可為借鑒的明顯的前例;c.明察)。明滅。明眸。明豔。明星。明珠暗投(喻懷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參加壞團夥,亦泛指珍貴的東西得不到賞識)。 清
專業解析
“敦明”是一個較為書面化且帶有古漢語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字“敦”和“明”來理解,主要指向品德修養和行事态度。
“敦明”的詳細釋義:
-
敦厚而明達: 這是“敦明”最核心的含義。
- “敦” 指敦厚、笃實、誠懇、厚重。《說文解字》釋“敦”為“怒也,诋也。一曰誰何也”,後引申為厚道、誠樸、勤勉等義。在品德上,強調内在的質樸、厚重與真誠。
- “明” 指明達、明智、明察、光明。指對事理有清晰透徹的認識,處事公正、智慧、光明磊落。
- “敦明”結合,形容一個人或一種品德既具有内在的敦厚、樸實、誠懇,又兼具外在的明智、通達、明辨是非。它體現了内在修養與外在智慧的統一,是儒家推崇的一種理想人格特質。
-
敦促而使之明曉: 此義相對少見,更側重動作行為。
- “敦” 在此有督促、勉勵、勸勉之意。
- “明” 為使動用法,意為“使之明白、知曉”。
- “敦明”結合,意為通過督促、勸勉使人明白道理或知曉某事。
典籍例證:
-
敦厚明達義:
- 《後漢書·章帝紀》:“朕思遲直士,側席異聞。其先至者,各以發憤吐懑,略聞子大夫之志矣,皆欲置于左右,顧問省納。建武、永平故事,殆将絕矣。其科條品式,具為故事。有司其勉順時氣,勸督農桑,去其螟蜮,以及蝥賊;詳刑慎罰,明察單辭;夙夜匪懈,以稱朕意。方春東作,宜及時務。二千石勉勸農桑,弘緻勞來。群公百僚,其各悉心,敦明朕诏,無怠無忽。”
- 這裡“敦明朕诏”雖可理解為“認真執行我的诏令”,但“敦明”本身也隱含了官員應具備敦厚誠信且明達事理以貫徹诏令的品德要求。
- 後世常以此義評價人物品德,如贊某人“秉性敦明”。
-
敦促使之明曉義:
- 此義在古籍中直接用例較少,但可以從構詞法和相關語境理解。如“敦教”、“敦谕”等詞有勸勉教導之意,“敦明”亦可引申為此類行為。
“敦明”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其核心意義在于描述一種融合了内在敦厚誠樸與外在明智通達的優良品德。次要含義指通過督促使人明白事理。理解該詞需結合“敦”的厚重誠信義與“明”的智慧光明義。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對“敦”和“明”的單字釋義及引申義有詳細闡述,是理解複合詞“敦明”的基礎。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收錄并解釋了“敦明”一詞,側重其品德含義。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 作為探求詞語古義與源流的權威工具書,對“敦”和“明”的古義及複合詞有深入考釋。
- 《後漢書》(南朝宋·範晔) - 提供了“敦明”在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敦明”是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敦明”意為昭明,即顯揚光明、彰明正道。其中“敦”有厚道、笃實之意,“明”則指光明、顯達,組合後強調通過内在的敦厚品質來顯揚光明之理。
二、古典文獻中的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文語境,例如:
- 宋代司馬光《稷下賦》中:“誠能撥去浮末,敦明本初,修先王之典禮,踐大聖之規模”,指去除浮華,回歸本真以彰明正道。
- 司馬光另一詩句“結交英俊樂如何,風誼敦明寄詠歌”,則借“敦明”表達對高尚情誼與品德的贊美。
三、姓名學中的引申含義
現代多用于人名,寓意結合“敦”與“明”的積極特質:
- 敦:象征敦厚、誠懇;
- 明:代表光明、睿智。
組合後寄托了“溫和寬厚、光明磊落”的期許,但需注意姓名學解釋屬于文化衍生意義,非詞語本義。
四、使用建議
該詞較適用于文學創作或古文研究場景,日常口語中罕用。若用于取名,可參考其古典内涵與積極寓意,但需結合具體文化背景考量。
别人正在浏覽...
班圖人暴寇本宮鬓蟬駁堯長春樹蟬冕茶油道室點撥颠懂放春豐翳覆醬副傷寒宮儲怪怨寒虀哄場洪惟皦繹鲫瓜子金釘浮瓯疚心疾首龛室空被姱修癞蜍亮直禮檢離女流伍龍沙卵石輪回酒猛戾面牲秘紀銘感闵免拈香鳥食驽暗片劑拚着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情玩熱情設笄聲詩嗜酒成性水仙伯梳頭媽子悚慨特來天漏土改頑忽無心毫小乙斜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