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綱振紀的意思、頓綱振紀的詳細解釋
頓綱振紀的解釋
整頓朝綱,重振法紀。《資治通鑒·周顯王四十八年》:“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 胡三省 注“頓,謂整頓。”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 紀的解釋 紀 (紀) ì 記載:紀年。 * 。紀行(妌 )。紀實。紀念。紀傳(刵 )體(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叙述史實,“紀”是帝王本紀,“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紀事本末體(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
網絡擴展解釋
“頓綱振紀”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指整頓朝綱、重振法紀,強調通過治理恢複國家或組織的秩序與法規。其中“頓”意為整頓,“綱”指國家法度的總綱,“紀”指具體法紀。
二、出處與背景
- 經典出處
源自《資治通鑒·周顯王四十八年》:“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胡三省注:“頓,謂整頓。”
- 曆史背景
“綱紀”最初與絲織品相關(“綱”為提網總繩,“紀”為絲縷頭緒),後引申為治理國家的綱領與法度。例如《荀子·勸學》提到“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體現了這一概念的擴展。
三、用法與特點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頓綱”和“振紀”兩部分組成,強調治理的雙重性。
- 語境:多用于描述治國理政或組織改革,如“賢者以其才能頓綱振紀,穩定社稷”。
- 色彩:中性詞,古代文獻中常見,現代使用較少。
四、延伸意義
成語不僅限于字面含義,還隱含對“賢能者”的推崇,強調德才兼備者需具備整頓秩序、匡正法度的能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文獻引用,可參考《資治通鑒》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頓綱振紀的意思
《頓綱振紀》是一個成語,意指頓時整頓綱紀,振興國家。
拆分部首和筆畫
《頓綱振紀》由6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為“頁”、“纟”、“扌”、“心”和“纟”。總共需12畫。
來源
《頓綱振紀》這個詞來源于《左傳》。傳說孔子有一次帶領學生到山中練習禮儀,回來時發現城門的繩索被擠到一起,無法進入。孔子一番整頓後,恢複了紀律,因此得名《頓綱振紀》。
繁體
《頓綱振紀》的繁體字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但《頓綱振紀》的字形保持基本一樣。
例句
他們希望頂住困難,頓綱振紀,讓國家重獲繁榮。
組詞
整頓、綱紀、振興
近義詞
整頓綱紀、刷新規範、恢複秩序
反義詞
紛亂無章、松懈散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