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同休等戚 ”。1.謂同歡樂共憂患。形容關系密切,利害一緻。《三國志·蜀志·費詩傳》:“同休等戚,禍福共之。”《周書·尉遲迥傳》:“吾居将相,與國舅甥,同休共戚,義由一體。”《舊唐書·杜讓能傳》:“卿位居元輔,與朕同休共戚。”
(2).偏指共患難。 清 李漁 《巧團圓·防辱》:“奴家自與 姚郎 訂約之後,耐着心兒死守,指望他早去早回,畢了婚姻之事,就使遇着大難,也有個同休共戚之人。”
“同休共戚”的漢語詞典釋義
“同休共戚”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與人之間共同承擔福禍、憂樂與共的密切關系,強調情感或利益上的深度聯結。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語義與結構分析
出處與曆史演變
“同休共戚”源自古代文獻,與《國語·周語》中“為晉休戚,不背本也”一脈相承,後逐漸演化為固定成語。其早期用例多用于君臣、親友之間,現代則擴展至形容團隊、夥伴等群體的緊密關系。
現代應用與例句
在當代語境中,該成語多用于強調責任共擔或情感共鳴,例如:
“企業與員工同休共戚,方能實現長遠發展。”(引用自《人民日報》相關評論
權威參考來源
“同休共戚”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óng xiū gòng qī,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字面解釋:
引申義:
曆史典故:
出自《周書·尉遲迥傳》:“吾居将相,與國舅甥,同休共戚,義由一體。”
此處指尉遲迥與國家的休戚與共,體現責任與忠誠。
典型用法:
“同休共戚”不僅表達情感上的緊密聯繫,更強調行動上的共同承擔。其曆史用例多與政治、軍事同盟相關,現代也可用于形容團隊、家庭或夥伴間的深厚關系。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對比,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文獻。
鹌鹑餶飿兒盎然百秋步弓遲俄沖童促漏皴皰赕布鬥宮短榜泛蕩發生辰風情蜂營蟻隊郭舟海岱漢刻汗馬皇告皇宮懽聚诙辭姣姬揭揭介者精爽忌憎俊聲駿偉刊約恪守成憲快樂龍勢履畝芒屩滿足魔瘴衲客翹闆情同骨肉青攢人頭羅刹繩發神祜手訣水秀山明説天良輸身松癱天閨貼身子鐵豸裼襲銅身問長問短文公帕溫直纖隙小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