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agonfly] 〈方〉∶蜻蜓
蜻蜓的一種。 丁克辛 《一天》:“漢們像螞螂,女人像蠟黃,哪家不是穿着爛衣裳,背上露出大脊梁?” 呂治範 《采蘑菇》:“一路上,那些安然的鼾睡在草梗上的小螞螂也不吸引他了。”
“螞螂”是一個漢語方言詞彙,主要含義及擴展解釋如下:
螞螂(拼音:mā lang)是方言中對蜻蜓的别稱,屬于無脊椎動物,常見于夏季田間或水域附近。其生物學特征包括:
該詞多見于中國北方地區口語,例如:
“漢們像螞螂,女人像蠟黃……”(丁克辛《一天》)
“那些安然的鼾睡在草梗上的小螞螂也不吸引他了。”(呂治範《采蘑菇》)
“螞螂”是蜻蜓的方言稱謂,兼具生物學特性與文化意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分類或生态角色,可參考(搜狗百科)等來源。
螞螂(mǎ láng)是一種小巧而勤勞的昆蟲。它的身體細長,有一個硬殼保護身體,通常以各種有機物為食物,具有良好的清掃環境和分解有機物的功能。
螞螂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蟲部和麻部,部首蟲表示昆蟲類,麻部則表示動物的稱呼。螞螂的筆畫為10畫,屬于較為複雜的漢字之一。
螞螂這個詞的來源并不确切。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因為螂的古稱麻螂與牛蜢螂的民間習慣發展而形成的,這種說法傳統上在北京地區使用較多。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源于方言,螞蟻在粵語中的發音為“ma liang”,而後來在北方發展演變成了“ma lang”的說法。
在繁體中,螞螂的寫法為「螞蟻」,包含有更多的筆畫,中間的部分包含了「糸」的組成部分。
在古時候,蜢是螞的舊稱,所以螞螂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螞蜢」。而現在的寫法則是将「蜢」的古體換成了「螂」。
以下是一些關于螞螂的例句:
1. 窗台上的螞螂飛快地穿梭。
2. 那隻螞螂爬上了樹枝。
3. 這個花壇裡有很多螞螂忙碌地尋找食物。
組詞:螞蟻、螞蝗、地蜂
近義詞:蝼蟻、白蟻、蟻
反義詞:大象、獅子、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