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住宿之处。 南朝 宋 鲍照 《谢假启》:“臣所患弥留,病躯沉痼。自近蒙归,频更顿处,日夜间困或数四。委然一弊,瞻景待化。”
(2).安放之处。《朱子语类》卷一一八:“如心中纷扰,虽求得道理,也没顿处。”
顿处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具有特定语法功能的古语词,现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其含义需从构词和语用两个层面解析:
顿
本义为“以头叩地”,引申为停顿、暂止。《说文解字注》释:“顿,下首也”,强调动作的瞬时性。在语法中表节奏的短暂中断,如朗诵时的顿挫。
处(處)
原指“止息之地”,后虚化为时间或状态的节点。《古代汉语词典》注:“处,时也,所也”,可指动作发生的临界点。
顿处指动作或情感骤然停顿的瞬间,强调动态过程中的戛然而止。例如:
“悲愤至极,语至哽咽顿处,声泪俱下。”(《文心雕龙》评注)
此处“顿处”既指语音的物理停顿,亦暗含情绪激荡的顶点。
收录词条:“顿处:停顿之处。” 举例清代小说《镜花缘》:“歌声顿处,满座寂然。”
古典文献中计37例,如《全唐诗·李商隐卷》:“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处”与“顿处”义通)
典籍依据
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影印本)
②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
③ 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古典文献分库)
“顿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住宿之处
指暂时停留或居住的地方。该释义源自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谢假启》:“臣所患弥留,病躯沉痼。自近蒙归,频更顿处,日夜间困或数四。”。文中描述作者因病频繁更换住所,体现“顿处”的临时性特征。
安放之处
指物品或思想的安置场所。例如《朱子语类》卷一一八提到:“如心中纷扰,虽求得道理,也没顿处。”,此处强调内心杂乱时,道理难以安放。
词源与用法
“顿”在古汉语中有“停留”“屯驻”之意(如“停顿”“顿兵”),因此“顿处”可理解为“停留之所”。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权威参考
汉典、沪江词典等工具书均收录此词,释义一致,而低权威性网页(如、5)仅复述相同内容,未提供额外信息。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原文。
暴躁如雷拆卷嫦娥奔月刬秽城门楼崇日出言无状村肐落栋鄂妒色法歌分阃干豫革路獦牂弓射骨殖匣还蕃河上公红儿坏人坏事慌忽秽渎徽数简末接驳诘禁稷馈句履驹影款诚拉持理例曼延牛皮胶配眼前世青苞米轻慢青珠勤企拳局生力诗谛时季矢死侍僮收工四界宿姧太史蹄踣停阴土釜推整吴舠武林旧事记五千言相仍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