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足的意思、安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足的解釋

立足,存身。《三國志·魏志·公孫瓒傳》“遣人與子書,刻期兵至,舉火為應”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典略》:“ 瓚 遣行人 文則 齎書告子 續 曰:‘不然,吾亡之後,天下雖廣,汝欲求安足之地,其可得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安足是古漢語複合詞,由“安”與“足”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滿足于現狀,不求進取,常含貶義色彩。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分層釋義:


一、字義溯源與基本釋義

  1. “安”的本義

    指安穩、安定,《說文解字》釋為“靜也”,引申為安于所處環境或狀态。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校訂本。

  2. “足”的本義

    原指人體下肢,後引申為“滿足、足夠”,《玉篇》注“止也,滿也”。

    來源:宋代《類篇》引《玉篇》釋義。

  3. 複合義

    “安”與“足”結合後,強調因滿足現有條件而停滞不前。如《漢書·董仲舒傳》載:“安足者亡進心”,即指安于現狀者喪失進取心。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第1238頁。


二、引申義與語境分析

  1. 消極傾向

    多用于批判缺乏抱負的心态。如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批評官吏“苟安足于目前”,喻指敷衍塞責。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2. 哲學反思

    道家思想中,“安足”亦含“知止不殆”的辯證意味,如《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但此語境更側重“知足”而非複合詞“安足”。

    來源: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


三、現代使用與辨析

現代漢語中,“安足”已非常用詞,多見于古文研究或仿古修辭。需注意與近義詞“知足”(中性,表節制欲望)、“苟安”(貶義,指敷衍偷安)的語義差異。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安足”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立足/存身
指找到穩定的生存或立足之地。例如《三國志》中公孫瓒對兒子說:“天下雖廣,汝欲求安足之地,其可得乎!”,強調在動蕩環境中難以找到容身之所。

2. 如何能夠(反問語氣)
常見于古文反問句,表達“怎麼可能做到”。如陸機詩句:“高山安足淩,巨海猶萦帶”,意為“高山如何能跨越”。

二、延伸與争議釋義

3. 棋盤承托用具(存疑)
搜狗百科提到“安足”是春秋戰國時期用于承托棋盤的器具。但此說法未見于其他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為特定領域術語或現代考據觀點,需謹慎引用。

三、用法辨析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驗證不同釋義的適用性,尤其是棋盤用具的出處需更多史料佐證。

别人正在浏覽...

擺攤八路軍避迹違心比丘尼才鋒蟬殼稱斤約兩當管定亂扶衰對口疽頓足凡家煩惱魔羹飯種更涉公宮官鬼行政處罰橫嶺化外之民徽廟匠營郊畿交辟機阱金畢逋金獸計設狷急開沽抗言良工心苦離島黎甿麥麸名媛穆護砂牧人甯邊溥洽切迫祈祈起死回骸佉路瑟吒撒嬌商歌山形生風聲振屋瓦神禽守禁說記私生子彈力長絲退弱兔齧慰藉文幌限節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