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化的意思、蠹化的詳細解釋
蠹化的解釋
蠹蟲蛻化成蛾;蛻化。 明 高啟 《題許瀾伯<三蟲圖>》詩:“密脾未滿報衙頻,蠹化初成傅粉新。”
詞語分解
- 蠹的解釋 蠹 ù 蛀蝕器物的蟲子:蠹蟲。木蠹。書蠹。蠹魚。 蛀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蠹蛀。蠹害。蠹弊(弊病,弊端)。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 化的解釋 化 à 性質或形态改變:變化。分化。僵化。教(刼 )化。熔化。融化。潛移默化。化幹弋為玉帛。。 佛教、道教徒募集財物:化緣。化齋。 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後,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态:丑化。綠化。 習俗,風
網絡擴展解釋
“蠹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釋義
蠹化(拼音:dù huà)指蠹蟲蛻變為蛾的過程,即昆蟲從幼蟲形态轉化為成蟲的生理現象。該詞字面描述蟲類的自然蛻變,常見于古代文獻中。
二、出處與文學背景
-
唐代陸龜蒙的《蠹化》
該詞最早見于晚唐文學家陸龜蒙的小品文《蠹化》,文中以橘樹蠹蟲化蝶為喻,暗諷官僚階層“滅德忘公”的蛻化變質現象。
例如原文描述蠹蟲“蛻為蝴蝶”,後“瞥然而去”,借其形态變化隱喻人性堕落。
-
明代高啟的詩作
明代詩人高啟在《題許瀾伯<三蟲圖>》中寫道:“蠹化初成傅粉新”,進一步以蠹化現象暗含對虛僞行為的批判。
三、比喻意義
古代文人常借“蠹化”引申為人或事物由善向惡的蛻變,尤其用于批判道德敗壞、公德喪失的行為。例如陸龜蒙通過蠹蟲化蝶後“飏曳紛拂”的美麗外表,對比其原本危害橘樹的本質,揭示表裡不一的虛僞性。
四、相關文獻
- 《笠澤叢書》:收錄陸龜蒙《蠹化》原文,是研究該詞思想内涵的重要文本。
- 《三蟲圖》題詩:明代高啟通過繪畫題詩延續了“蠹化”的諷刺傳統。
五、總結
“蠹化”既是自然現象的客觀描述,也是文學創作中的經典隱喻,承載着古代文人對社會道德問題的深刻反思。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笠澤叢書》原文或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蠹化(du hua)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物體中被蛀蝕或腐蝕。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虍」,右邊是「化」。虍是一個字頭部首,表示老虎,而化則是一個字尾部首,表示變化。蠹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變化。在繁體字中,「虍」的形狀略有改變,「化」則和簡體字相同。蠹化這個詞常常出現在古書中,用來形容物體被蟲蛀或腐蝕的情況。例如,「木器蠹化,已經無法重複利用了」。在漢語中,我們還可以組詞使用蠹化一詞的變體,例如「蠹化物」指的是被蛀蝕或腐蝕的物體。與蠹化相關的近義詞包括「腐朽」和「蛀蝕」。反義詞則可以是「完好」或「未腐」。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