鼍吼的意思、鼍吼的詳細解釋
鼍吼的解釋
鼍吼叫。 唐 陸龜蒙 《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詩:“何勞鼉吼岸,詎要鸛鳴垤。”參見“ 鼉吟 ”。
詞語分解
- 鼍的解釋 鼍 (鼉) ó 爬行動物,吻短,體長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麟甲。穴居江河岸邊,皮可以蒙鼓。亦稱“揚子鳄”、“鼍龍”、“豬婆龍”。 筆畫數:; 部首:黽; 筆順編號:
- 吼的解釋 吼 ǒ 獸大聲叫:吼叫。獅吼。 人在激怒時的呼喊:大吼。 (風、汽笛、大炮等)發出巨大的聲響:吼鳴。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鼍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鼍(揚子鳄)的吼叫聲。鼍是中國古代對揚子鳄的稱呼,屬于爬行動物,其叫聲在古代文學中常被用作自然聲響的描寫。
- 拼音:tuó hǒu,注音為ㄊㄨㄛˊ ㄏㄡˇ。
2.出處與例句
- 經典引用: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中寫道:“何勞鼉吼岸,詎要鸛鳴垤。”此句以“鼍吼”形容鳄魚的叫聲,與“鹳鳴”形成對比,突出自然環境的生動意象。
- 相關詞條:可與“鼍吟”結合理解,後者也指揚子鳄的叫聲,但更偏向低吟而非吼叫。
3.現代應用
- 使用場景: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或文學研究領域,用于分析古典詩詞的修辭手法或自然描寫。
“鼍吼”是一個具象化的拟聲詞,通過揚子鳄的吼叫展現自然聲響,多見于唐代詩歌。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典文學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鼍吼》的意思
《鼍吼》是一個成語,意指鼍獸的吼聲,用來形容聲音非常嘹亮、宏亮。鼍獸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能吼出震天動地的聲音。
拆分部首和筆畫
《鼍吼》的部首是鼠,總筆畫數為23畫。
來源
《鼍吼》最早出現在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他描述了洞庭湖上夏季因為魚蝦繁殖而吸引大量鷗鹭、鹳鹭等水禽彙聚,各種鳴叫聲此起彼伏,形成一片宏亮的嘹亮聲音,範仲淹借此場景使用了“鼍吼”一詞。
繁體
《鼍吼》的繁體字是「鼍吼」,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根據不同的時期和書法風格,《鼍吼》的寫法可能會有細微的變化。但總體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區别。
例句
1. 夏夜的湖邊,海鷗尖銳的鳴叫與魚鱗的飛濺聲,掀起了一陣鼍吼。
2. 戰場上,将士的咆哮聲猶如鼍吼一般,讓敵人聞之色變。
組詞
鼍聲、吼聲、聲震、宏亮、嘹亮
近義詞
雷鳴、轟鳴、吼聲、咆哮
反義詞
細語、微弱、寂靜、安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