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no appetite for food;eat without relish] 吃東西不知滋味,形容有心事煩憂不安或指身體不適
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戰國策·楚策》
吃東西時感覺不到它的美好滋味。形容心中有事不安。《戰國策·楚策一》:“寡人自料,以 楚 當 秦 ,未見勝焉;内與羣臣謀,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泊。” 宋 蘇轼 《賜文武百寮文彥博已下上第一表請皇帝禦正殿複常膳不允批答》:“朕即位二年,水旱繼作……是以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郭沫若 《蔡文姬》第四幕第三場:“我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夜裡就隻好彈琴唱歌,以排解自己的悲哀。”
“食不甘味”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í bù gān wèi,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吃東西時嘗不出美味,常用來形容因心中憂慮或身體不適而影響食欲。例如:“他因工作壓力大,連日來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中,諸葛亮提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進一步強化了成語表達心神不甯的意象。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參考《戰國策》《史記》等古籍,或查閱漢典、成語詞典等權威來源。
《食不甘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吃東西卻覺得沒有味道,形容人心情煩悶、無法享受生活的狀态。
《食不甘味》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食、讠、口,總共有8個筆畫。
《食不甘味》這個成語來源于《嶽陽樓記》,是南宋文學家範仲淹創作的一篇骈文。其中有一句名言:“樓夜聲啼聱,食既遺潔,則寝不安閑。”這句話中的“食”指的就是食物,後來演變成了“食不甘味”這個成語。
《食不甘味》的繁體字是「食不甘味」。
古時候《食不甘味》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變化。
他最近遭遇了一些困難,整天心事重重,工作餐都吃得食不甘味。
食不果腹、食不言味、食不二味、甘于貧窮
食不下咽、食不知味
食欲旺盛、味如醇香
【别人正在浏覽】